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数字技术嵌入文化领导权建设:价值指归、异化图景与风险纾解路向/韩亚琦 孟丽荣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韩亚琦 孟丽荣
日期:2025-09-23 09:45:48
个体差异是无可争辩的客观事实。[20]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平台的基础设施化以及数字技术的分化效应直接加剧了文化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文化领导权建设是一个文化社会化的过程,数字技术嵌入文化领导权建设并渗入民众的社会文化生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数字技术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分化影响,在数字资源中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会进一步在文化上被边缘化。数字技术获取渠道、动机与意识不足的数字弱势群体会面临数字接入、数字使用和数字智能三种数字鸿沟。这三种数字鸿沟所形成的数字差异扩散到文化接触、生产与传播三个层面,会使部分民众因数字接入鸿沟而无法获取数字化文化信息、因数字使用鸿沟而无法创造数字文化产品、因数字智能鸿沟而无法共享数字文化成果。这种民众在文化上的不正义感受会影响社会主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也会使民众质疑决定这种文化分配的社会制度,进而弱化党的文化领导的说服力与影响力。
另一方面,数字鸿沟激发“后真相”偏向,解构社会政治信任。在数字技术应用之前,党的文化领导权的落实并不需要干群之间的直接接触,而是依托传统媒介在一种“脱域”的状态下实现。对于民众而言,党是理性、权威与公权的代表,是一种公共信任的对象。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党群之间的信任系统面临着数字入侵的风险。数字技术与社交媒体结合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数字资源的多少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话语权的大小,人们对数字技术使用得越多,给数字技术提供的数据也就越多,其声音、要求、价值和观点也就体现得越充分[21],而较少使用数字技术的数字弱势群体的声音与公共理性的声音则可能会受到限制,结果导致数字鸿沟加剧社会偏见,不断挤占主导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更有甚者,在数字文化场域,理性话语逻辑逐渐被刺激公众感官系统的视觉符码代替,视觉成为叙事表意的首要介质[22],呈现出一个不再以理性话语为基础而诉诸情绪宣泄的“后真相”社会,人们拒绝大一统的价值认同,至少不依赖任何权威,对任何宣布为“真相”的东西都表示怀疑[23]。一些“数字资本家”利用数字技术编造或控制“真相”,使得民众离真相越来越远,对党所宣传的理性价值也会越来越不信任,从而导致主导理性消失与政治信任危机。
(三)数字文化霸权:引发传统文化失语与民族文化失落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理论基础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而赓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文化领导权得以确立的重要条件,但这并不代表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文化内涵表现为静止的和确定的状态。文化本身需要依托特定的技术载体进行历时态的传递与共时态的传播,因而是动态的和流动的。当前,数字技术所蕴含的强大传播力与创生力使其成为重要的文化承载工具,但数字技术的全球开放性意味着其还承载着其他文化价值观的输出,一些西方国家往往利用数字技术所表征的现代符号消解他国的文化生态,实现文化霸权。这对于具有稳固文化秩序与文化传统的国家而言,会形成一股穿透和破坏力量,在数字空间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矛盾关系。
一方面,数字技术以现代表征阻隔传统文化的赓续,造成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