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5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5年第3期

“双碳”目标下绿色智慧城市的建设困境与应对策略——基于“人—技术—空间”三维互嵌视角/李南枢 易星同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南枢 易星同 日期:2025-09-09 15:51:43

  【摘  要】绿色智慧城市是在“双碳”目标指引下,遵循新时期城市发展规律的城市建设新模式。当前,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智慧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功能均被认可。然而,“双碳”目标要求全流程降碳,基于“人—技术—空间”三维互嵌的视角观察,数字技术并非对“双碳”目标的单向赋能,其本身也面临“绿色悖论”问题,且绿色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同主体存在协同治理困境,不同空间呈现分化失衡困境。因此,绿色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实现产业变革与技术创新,并促进主体协同以契合不同主体的需求,加强空间建设以实现效率最优与成本最低,真正将“绿色”与“智慧”贯穿到城市建设各方面。

  【关 键 词】“双碳”目标;绿色智慧城市;数字经济;“绿色悖论”;协同治理
  【作者简介】李南枢(1995— ),男,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法律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治理;易星同(1991— ),男,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治理。
  【基金项目】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后期资助项目“绿色智慧城市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XHQ2421)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5)03-0120-09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根据最新国家标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GB/T33356-2022),智慧城市即运用数字技术整合各类城市管理系统,从而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提出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强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推进,生产生活要素在城市空间加速集聚,在繁荣城市与便利居民的同时,城市环境脆弱性与生态破坏性逐步显现,例如,2023年9月,深圳、香港两地普降特大暴雨,造成严重城市内涝。城市作为只占地球表面面积2%的空间,其能源消耗量约占全球能耗的67%~76%,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1%~76%。[1]由此,新时期城市建设亟须提升城市生态环境韧性,重视城市的绿色化、低碳化,助力城市宜居。作为国家战略,“双碳”目标必然贯穿智慧城市建设的全过程,要求打造绿色智慧城市,做到“智慧”与“绿色”并重。为此,2024年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推进绿色智慧城市建设。
  应当明确,绿色智慧城市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但其并非智慧城市与绿色城市的简单叠加,而是贯彻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要求的必然选择。宜居是城市建设的核心与落脚点,要求提升城市品质与满足居民需求,韧性与智慧则分别从城市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与效率性推动宜居实现,三者是“一核两翼”的关系。[2]智慧城市必然也只能是绿色城市,如此方能提升城市韧性,实现城市宜居。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愈发受到重视——欧盟在2012年便启动了“智能城市和社区欧洲
[1][2][3][4][5][6][7][8][9][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