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3期
“双碳”目标下绿色智慧城市的建设困境与应对策略——基于“人—技术—空间”三维互嵌视角/李南枢 易星同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南枢 易星同
日期:2025-09-09 15:51:43
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发展,催生新兴产业与优化生产要素在城市空间中的再配置。[13]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的过程中,智慧城市将引导资源向效益更好、效率更高的生产部门转移,进一步提升城市资源配置效率,如企业能借助数字技术挖掘与追踪市场需求,及时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与政策滞后性导致的资源错配问题,吸引优质资源要素聚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14]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也将通过示范效应与人才效应提高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素养,如扩大清洁能源使用需求,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等,基于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倒逼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15]
三、“双碳”目标下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分析框架
结合文献分析可知,当前学者对绿色智慧城市的研究多基于技术与空间的二元视角,绿色智慧城市实践中也更多关注数字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技术在绿色发展领域的应用。
(一)“技术—空间”二元视角的不足
一方面,技术是绿色智慧城市区别于传统城市的显要因素,特别是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是绿色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等新兴基础设施,数字技术能够搭建可观测、可感知、可分析、可控制的城市智慧管理和运行平台,进而深刻变革城市运行逻辑并影响城市居民的行为模式。技术是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与前提。
另一方面,空间是城市各要素存在的基本形式与运行载体,是物质生产的场所与容器,生态环境本身存在于物质空间中,绿色智慧城市也需要考虑空间要素的合理配置。同时,技术与空间是互嵌的,数字技术在传统的物质空间之上诞生出新的空间形态——数字空间,其消解了物质空间中的时空特性,使得传统物理意义上的速度、时间、距离等概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一步减弱,如购物、教学、医疗等活动均可在数字空间中正常进行。而数字技术的使用与数字空间的存在也需要依托物质空间的支撑,如物质空间中的电缆、传感器、通信设备等是数字技术功能发挥的基础,物质空间与数字空间相互影响与渗透,构成对传统城市空间的颠覆,构成新的城市空间范式。
然而,城市是复杂、开放的巨系统,有机、非线性是其重要特征,特别是城市系统中的适应性主体能够通过与其他主体、技术与空间的交互,持续地学习与积累经验,改变自身行为方式与社会结构,进而主导城市系统的变革。在绿色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同主体带来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如欧美国家以社会力量主导,政府多起引导推动作用,与此不同的日韩等国家则为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技术—空间”的二元视角将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看作是静态、线性的实践活动,忽视了主体因素在城市资源配置、功能提升与空间优化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因此,绿色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要重视技术与空间因素的影响,同样需要考虑主体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作用。
(二)“人—技术—空间”三维互嵌的分析框架
马克思主义超越了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在城市研究中更加重视人的作用。城市不仅是技术与空间的叠加,更是由人所创造并可由人所改造的“世界”,是人“有意识”的产物。城市社会学家帕克认为,城市是人按照自身的意愿改造世界的尝试。[16]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