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3期
“双碳”目标下绿色智慧城市的建设困境与应对策略——基于“人—技术—空间”三维互嵌视角/李南枢 易星同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南枢 易星同
日期:2025-09-09 15:51:43
变革与技术创新,还需要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相关技术和产业领域健全标准规范,明确基本术语、定义、分级分类方法等,确保绿色智慧城市的低碳、绿色与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主体协同以契合需求
数字技术仅是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工具,人的主体性才是绿色智慧城市功能发挥的关键。绿色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推动多元主体的协同,发挥不同主体的功能,契合不同主体的需求,调动不同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真正将“绿色”与“智慧”贯穿到城市建设各领域。
一方面,健全主体协同机制。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实现市场无形之手、政府有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建设。在政府内部,需要加强不同部门间的协同合作,除运用数字技术外,也应运用传统治理方式对社会公众需求进行回应,防止陷入技术依赖。例如,可以鼓励专业相同或同一业务线条的政府工作人员开展定期轮岗并参与基层治理,使其掌握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流程,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在建设资金筹集上,除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性作用外,更要积极利用外资和民资等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形成多元化的筹资格局。在企业协作上,推动大企业联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组建绿色智慧城市技术创新联合体,加速前瞻性技术的成果转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视中小企业的灵活性与独特性优势,发展“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在龙头企业牵引下推动中小企业参与,优化绿色智慧城市建设产业链条。同时,要进一步消除行业壁垒,减少交易成本,利用市场机制的筛选功能促进资源要素的有效分配。在社会参与上,要鼓励城市居民参与绿色智慧城市建设,发挥社会组织的沟通桥梁作用,构建绿色智慧城市建设利益共同体。如雄安新区构建多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智慧参与平台,将社会组织、城市居民等纳入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
另一方面,强化主体协同保障。为保障主体协同措施的有效落实,需要强化协同保障。一是加强绿色智慧城市建设宣传,调动社会与市场力量参与的积极性。相关部门应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形式与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搭建绿色智慧城市宣传平台,及时进行信息收集与反馈,提高全社会对绿色智慧城市的认知水平。二是完善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动学科融合,加强对政府、企业工作人员的培训,鼓励社会公众掌握绿色智慧城市相关的基本知识,促进人才培育与城市发展的衔接。三是坚持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数据开放与共享,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不可公开的数据外,其他与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数据均应开放与共享,释放数据价值,确保有效、高效参与,包括鼓励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建立数字碳排放数据库,并统一数据核算,提高数据准确度、可信度。
(三)加强空间建设以保障效率
空间是主体利益博弈的场所,空间建设的协同能有效降低空间内不同主体的资源获取难度,改善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并优化空间内人才、知识、资本等要素的流动与扩散,呈现知识溢出效应与规模效应。因此,我国绿色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考量不同空间的对接融合,推动绿色化与数字化在城市整体空间范围内的最优实现。
在物质空间中,绿色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