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3期
“双碳”目标下绿色智慧城市的建设困境与应对策略——基于“人—技术—空间”三维互嵌视角/李南枢 易星同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南枢 易星同
日期:2025-09-09 15:51:43
城市建设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统筹协调不同区域的绿色智慧城市建设,制定差异化政策,注重发挥不同地区优势,做到“全国一盘棋”。不同城市间,要结合城市类型、区域、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特征,制定专门的绿色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同时,加强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联系,建立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经验共享机制,形成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分工网络,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加快经济欠发达城市的绿色智慧转型,发挥后发优势,科学部署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破除锁定效应和路径依赖。推进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弱化城市行政等级在绿色智慧城市建设中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强化市场作用,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避免“马太效应”。城市内部,新城区应当严格落实绿色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加强新技术的运用。老城区则需要重视绿色城市更新,推行绿色建筑,优化绿色低碳技术,达到节能降碳效果,并对老旧数字基础设施进行绿色改造。例如,维也纳开展“智慧城市维也纳”项目,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出一系列新建和改造措施,在新城区域开发生态智慧示范项目,在老旧城区则着力推进城市更新与节能改造,提升既有基础设施的排放标准与利用效率,实现对城市各领域的系统性改造。[26]
在数字空间中,绿色智慧城市需要构建以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共享平台,提升数据共享意识,健全数字空间标准体系,对城市空间内的交通、建筑、金融等不同领域信息进行整合,保障数据信息流动与数据价值提升。同时,数字空间应当加强数字产业集聚,从而缩短物质空间的地理距离,并利用人工智能分析与数据对接,降低资源要素投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数字产业集聚也有利于提升数字技术创新的概率,通过在数字空间中整合不同领域类型的数字产业,能够形成沟通便捷、纵横竞合的关联性网络,降低知识搜寻成本,增加颠覆式技术创新机会。此外,对部分不符合能耗标准且难以改造的落后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等,应当及时制定产业限制与淘汰目录,做好关停并转工作,提高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效率。
六、结语
绿色智慧城市建设已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各国也开展了相应的理论研究并取得了实践进展。但绿色智慧城市并非数字技术对城市环境的单向赋能,基于“人—技术—空间”三维互嵌视角,本文对技术、主体、空间相关困境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考。应当明确,起源于西方市民社会的市场原则、经济理性等要素长期支配城市治理逻辑,使得城市建设日益呈现工具化特征。需要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关注城市居民的主体性。同时,“双碳”目标下绿色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数绿融合发展,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人才构成的特征,因地制宜,实现发展的高效与可持续。
参考文献:
[1]阳平坚.城市如何践行“双碳”战略[J].世界环境,2022(4):33-35.
[2]李南枢,易星同.数智时代的韧性城市治理及其优化路径[J].中共福建省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