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3期
“双碳”目标下绿色智慧城市的建设困境与应对策略——基于“人—技术—空间”三维互嵌视角/李南枢 易星同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南枢 易星同
日期:2025-09-09 15:51:43
与技术在前期能有效减少碳排放,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增碳效果逐渐超过减碳效果,这使得绿色智慧城市同样面临“绿色悖论”困境。[20]
同时,数字基础设施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因依赖大量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而导致碳排放增加,在运营阶段因数据存储与使用、设备维护等,也使得能耗呈现指数级上涨。例如,研究显示,2020年中国5G基站和数据中心的用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7%,到2035年这一数据将达到5%~7%。[21]当前,我国电力生产仍然主要依赖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能耗的陡增亦会加剧碳排放。另据国际绿色和平环保组织的估算,ICT产业碳排放在全球碳排放总量的占比将由2007年的1%~1.6%上升至2040年的14%以上。[20]同时,随着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与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数字技术的需求亦会更加强烈,且当下数字技术正处于爆发期,技术更新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技术竞赛”,带来高能耗与污染问题。
此外,数字技术革新也存在高成本等特征。尽管数字技术革新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但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难以获取完整信息,特别是数字技术革新所带来的降碳减排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企业通常不愿承担外部成本。且数字技术革新本身是一个“发现”的过程,随着技术迭代与竞争加剧,企业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以应对技术贬值,这一过程存在高度不确定性,若判断失误企业就需要承担可能的损失。此时,企业基于风险规避的本能,往往难以主动推动数字技术革新。
(二)主体存在协同治理困境
绿色智慧城市并非单纯依靠数字技术就能稳定运行的机械系统,同样需要重视利益协调,特别是生态环境涉及公共利益,需要城市中各方主体超越自身利益,兼顾多方利益,才能真正实现“绿色”与“智慧”的平衡。由此,绿色智慧城市追求主体协同治理,借助智慧城市中的数字技术构建协同治理的合作平台,强化政府、企业、居民、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的信息共享与决策互通。协同治理超越了过去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政府—市场”浅层次合作治理形态,而是强调政府—市场—社会间跨领域、跨部门沟通与协作,推动城市进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但绿色智慧城市的主体协同仍存在如下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政府部门面临技术依赖与数据整合问题。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非结构化的居民诉求能够在毫秒内转化为线上数据,并基于智能化系统进行分析与决策,极大地提高政府治理效率,但也可能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在社会需求分析与决策咨询时陷入技术依赖,进而丧失公共服务的人工干预能力。并且,数字技术的便捷性也会导致政府更多关注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忽视人的因素,导致相关决策欠缺人文关怀与感情交流,削弱政府与非政府主体间的互信与理解,最终反作用于协同治理。同时,绿色智慧城市建设依赖政府不同部门间的协作,特别是需要数据共享的支持,通过数据共享,不同主体能够更好地了解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现状,推动不同主体间的沟通协作。但不少地区受部门本位主义影响,将绿色智慧城市片面理解为数字技术的简单堆砌,重复建设、照抄照搬等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信息整合与部门协作。
另一方面,非政府主体存在认知偏差与参与不足问题。绿色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更多非政府力量的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