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5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5年第3期

“双碳”目标下绿色智慧城市的建设困境与应对策略——基于“人—技术—空间”三维互嵌视角/李南枢 易星同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南枢 易星同 日期:2025-09-09 15:51:43
创新伙伴计划”,将智慧城市框架与绿色城市目标相结合;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展绿色智慧城市实践;国内也在“双碳”目标下积极开展了绿色智慧城市的广泛实践,如深圳、杭州分别在各自城市规划中提出建设绿色智慧城市。但是,“绿色”与“智慧”并非天然契合。通常而言,智慧城市通过建设城市智慧大脑,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数字设施设备能够实现城市区域内“碳足迹”的全城追踪与精确计算,提升城市资源利用效率与风险应对能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已有研究证实,智慧城市建设平均每年能提升城市8.41%的能源效率[3],并显著提高城市生态环境韧性。然而,智慧城市建设所依赖的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本身也存在高耗能等问题,如杭州阿里巴巴公司的阿里云服务器仅日耗电量就占杭州全市的1/8。[4]如何在城市建设中有效衔接智慧与绿色理念,实现城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双碳”目标下绿色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将围绕“双碳”目标下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分析框架、困境审视与应对策略展开讨论,以期为我国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益思考。
  二、绿色智慧城市建设回顾
  绿色智慧城市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其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并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
  (一)绿色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会带来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加大生态系统的压力。19世纪末,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念,成为绿色城市的早期雏形。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首次提出“生态城市”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进一步发展出“可持续城市”概念。1990年,高尔敦出版《绿色城市》一书,提出绿色城市是对城市与人类社会进行科学规划的最终成果,绿色城市理念成为指引西方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核。智慧城市建设则缘起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IBM公司首先提出利用“智慧地球”项目,即运用物联网、智能技术等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振兴全球经济的重点领域。IBM在2010年正式提出“智慧城市”愿景,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而智慧城市自被提出之时便与绿色发展息息相关。IBM公司将水和能源作为智慧城市的六个核心系统之一,并强调运用信息通信技术(ICT)助力城市环境治理。[5]
  我国绿色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启动时间则相对一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1年开展低碳生态城(镇)试点工作,2013年印发《“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成为绿色城市建设的顶层规划。2012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公布北京未来科技城、天津生态城、上海浦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等首批90个试点名单,标志着国家层面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同时,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为绿色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2014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
[1][2][3][4][5][6][7][8][9][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