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5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5年第3期

“双碳”目标下绿色智慧城市的建设困境与应对策略——基于“人—技术—空间”三维互嵌视角/李南枢 易星同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南枢 易星同 日期:2025-09-09 15:51:43
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4(2):99-108.
  [3]郭庆宾,汪涌.城市发展因智慧而绿色吗?[J].中国软科学,2022(9):172-183.
  [4]史丹.数字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趋势的演变[J].中国工业经济,2022(11):26-42.
  [5]黄建,冯升波,牛彦涛.智慧城市对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J].经济问题,2019(5):122-129.
  [6]沈清基.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3(5):14-22.
  [7]张佳丽,王蔚凡,关兴良.智慧生态城市的实践基础与理论建构[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5):4-9.
  [8]张娜,陈伟平.智慧城市与低碳城市共生机理研究:基于信息通信的视角[J].系统科学学报,2014,22(1):53-55,65.
  [9]张荣博,钟昌标.智慧城市试点、污染就近转移与绿色低碳发展:来自中国县域的新证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2(4):91-104.
  [10]戴建华.智慧政府视野下的治理能力现代化[J].理论与改革,2020(4):126-138.
  [11]姚鸣奇,张卓群,郑艳,等.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提高了生态韧性吗:一项准自然实验[J].城市发展研究,2023,30(4):25-33.
  [12]袁航,朱承亮.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了吗: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J].经济问题探索,2022(10):118-133.
  [13]许文立,孙磊.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与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来自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经验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40(7):133-155.
  [14]张德钢,唐瑜梳.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吗[J].宏观经济研究,2024(2):74-91.
  [15]李珊,湛泳.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2,24(5):3-18,107.
  [16]王治东,张琳.技术?空间?资本?人:智慧城市的核心要素探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38(3):99-104.
  [17]秦锋砺.智慧城市建设的空间逻辑及正义保障:以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为出发点[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5-13.
  [18]叶林,邓睿彬.城市绿色治理何以可能?:“双碳”目标下的城市治理转型[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4(3):79-87.
  [19]李南枢,宋宗宇.数字低碳与低碳数字:“双碳”目标下数字经济发展的反思与重构[J].中州学刊,2023(11):33-40.
  [20]王帅龙.数字经济之于城市碳排放:“加速器”抑或“减速带”?[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33(6):11-22.
  [21]庞瑞芝,王宏鸣.数字经济与城市绿色发展:赋能还是负能?[J].科学学研究,2024,42(7):1397-1408.
  [22]李南枢,宋宗宇.空间正义视域下绿色城市更新的实践困境与应对路径[J].地方治理研究,2022(4):37-50,78.
  [2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白皮书(2022年)[R/OL].(2023-01-08)[2024-04-16].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301/P020230107393430185823.pdf.
  [24]刘平,刘亮.日本迈向碳中和的产业绿色发展战略:基于对《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绿色成长战略》的考察[J].现代日本经济,2021(4):14-27.
  
[1][2][3][4][5][6][7][8][9][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