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3期
“双碳”目标下绿色智慧城市的建设困境与应对策略——基于“人—技术—空间”三维互嵌视角/李南枢 易星同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南枢 易星同
日期:2025-09-09 15:51:43
斐伏尔指出,空间具有社会属性,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基于空间场所的技术实践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本身也是社会关系建构或生产的过程,如自然空间在为技术实践提供场所的同时也具有交换价值,并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参与到社会空间的生产中,使得“空间中的生产”演化为“空间的生产”。[17]以数字空间为例,数字空间看似按照数字技术所设定的代码逻辑运行,实际仍然受主体在社会空间中的交互行为影响,无论是数字空间的数据收集还是算法改良,均依托人而产生与运行。换言之,人是绿色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导力量,技术与空间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技术是人改造世界的手段与中介,空间则是人改造世界的场所。为此,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绿色与智慧均服务于人的需求,这亦与人民城市理念中人的关键作用与主体地位相契合。
正视城市系统的复杂性,有助于探索出解决现实问题较为全面的认识框架。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构成并非各部分要素的机械堆砌,而是有机组合形成的系统或整体,使得系统能够超越简单堆砌而具有全新的性质与功能,对任一要素的忽视都将导致该要素的异化,进而造成系统内耗,甚至产生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绿色智慧城市建设同样依赖集体力量的推动,即依赖各部分、各要素的有效整合与有序推进。应当明确,主体、技术与空间三者相互嵌入,共同推动绿色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例如,数字空间具有明显的人造属性,是主体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空间表现形式。但数字空间的出现也重构了主体间的交互方式,为社会空间的重塑提供了契机。数字空间不仅依靠数字技术支撑,同样依赖物质空间中网线、终端设备等基础设施的铺设,此种铺设行为亦是主体社会关系的体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影响下,人、技术、空间要素之间的关系愈发复杂,三者的耦合交互将在未来深刻影响城市建设实践。因此,我们需要跳出“技术—空间”的二元观念,正视城市的复杂性,将“双碳”目标下的绿色智慧城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基于“人—技术—空间”三维互嵌的分析框架加以审视。
四、“双碳”目标下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困境审视
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层面,智慧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功能均被认可。然而,“双碳”目标要求全流程降碳,基于“人—技术—空间”三维互嵌的视角,数字技术并非对“双碳”目标的单向赋能,其本身也存在碳排放等问题。同时,“双碳”目标难以依靠政府单方面推动,需要协同治理。[18]但现阶段绿色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企业、社会等主体的合作与协调仍然不足,且不同空间的异质性也要求实施差异化的降碳措施,以保障“双碳”目标的最优实现。
(一)技术面临“绿色悖论”困境
2008年,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西恩提出“绿色悖论”概念,即在碳减排实践中,以降碳为目标的环境措施反而可能在短期内加剧碳排放,甚至增加碳排放治理的总社会成本。[19]绿色智慧城市的有效运转依赖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广泛建设与数字技术的普遍应用。然而数字基础设施与数字技术所属的产业具有高耗能特点,在推动城市绿色转型进程中,存在“脱绿”倾向。已有研究证实,相关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