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性探析/李庚香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21-11-23 12:08:13
偏向于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非常浓厚,一方面承认以“天”为代表的外在世界的终极性、神圣性、至高性、决定性,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尊重,保持对以“道”为指称的规律的遵从;另一方面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相应、人定胜天,认为人可以顶天立地、感天动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人在客观世界安身立命提供了合乎自然性和人文性的处世观念。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殊途同归、高度相近。
  2.从方法论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朴素辩证法相通。在思维方式上,马克思主义超越了西方思想的微观思维,从宏观的角度论述历史规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是高屋建瓴、宏观叙述,倾向从规律层面审视问题的实质。这种思维方式的相似相通,决定了其方法上的相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及其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提供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性思维原则。中华传统文化中以阴阳学说为代表的“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和物极必反的认识蕴含着深刻的对立统一思想,《周易•坤卦•初六》中“履霜,坚冰至”的认知就形象地揭示了量变质变规律,《道德经》中“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概括,就反映了否定之否定的思想,这些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的辩证法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现存的事物和社会现实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自然和社会发展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新陈代谢、新旧事物更替是必然的趋势,推陈出新和革故鼎新是合乎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正当行为,从而为人与社会的变革、革命、改革、创新提供了积极、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3.从认识论来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观相似。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质,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经过实践应用和反复检验而实现对世界存在和运行规律认知的不断深化,并且在遵从规律的原则下更加自由自主自觉地进行人类的创造性实践,不断推进实现人类解放目标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11]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知行关系的认识、论辩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其中既有知与行孰先孰后的辩驳,也有知与行孰难孰易的论争,尽管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但见仁见智,都贴近对于认识与实践这个认识论问题的探讨,而且关于知行关系的争鸣最后都落脚于实践、归结到知行合一这个总体的结论上。如《礼记•中庸》载:“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这一结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关于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的观点高度契合。
  4.从精神品格来讲,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崇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