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性探析/李庚香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21-11-23 12:08:13
5.在对世界状态和本质的把握上,中国古代的哲学思辨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具有相通性。在对世界矛盾状态的认识和把握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了一种进退自如、游刃有余的境界,给中华文明赋予了智慧的底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天道与人道思想、同异思想。中华传统文化崇拜天命、天道,认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15]7。天以及天道尽管被赋予了最高的地位,但天道与人道又是相通相应的。孔子说“道不远人”[15]8,彼此在道的本意上相互展现、相互成就。人能以诚通天,“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5]11,从而知天道、行天道,故“自天之,吉,无不利”。这种对于天道与人道关系的认识,既明确了客观世界的外在性、主导性,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动性和“在场性”,在天人矛盾、主客矛盾中尽人事而听天命,总能在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约束下找到人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人、中华民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文化智慧。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同异关系的认识具有高度的辩证性,对于同异关系的把握具有深邃的智慧性。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16]114所以,不同的东西,不能简单地强行同一,应该求同存异。《礼记•乐记》载:“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春秋时东周史伯为郑桓公论国家兴废,指出差异必然存在,差异是活力的源泉,应该求“和”,追求多样性的统一,不可“去和而取同”,追求单一的雷同,否则必然生弊、衰亡。“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极。故王者居九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 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1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动力和规律是由物质本身及其所在环境的有关因素相互作用即矛盾所决定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都有赖于对矛盾的认识、解决和转化、调控,人的主观追求和目标的实现,都是在矛盾的状态下进行的,而且只能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可能性条件下有限度地实现。实践没有止境,历史不存在终结,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进步将永远地面临有限和无限、现实和未来的矛盾,对任何矛盾的解决都不是绝对的。这种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认知蕴含着无穷的思想和行动智慧,给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思想的创造性、行动的革命性、战略策略的灵活性、主客观的统一性和协调性。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存在和发展状态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