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性探析/李庚香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21-11-23 12:08:13
高情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精神完全一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精神与道义情怀的有机融合体,它对任何客观的东西都有一种冷峻的历史感,而对于人类的福祉和最终的解放、对于改变无产阶级和受压迫群众的命运却有着炽烈的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感,这一点在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有着淋漓尽致的表达:“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2]真理性的光辉,崇高的道义追求,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先进性所在,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魅力和影响力的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富有崇高的道义和充沛的情感,就连以“冷酷”著称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也认为:“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13]汉武帝时有着杂王霸之道思想倾向的公孙弘说:“臣闻之,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智者术之原也。致利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擅杀生之柄,通(壅)塞之涂,权轻重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当设施,不可废也。”[14]而充满道义情怀的儒家思想,更是精神激昂、激情澎湃,富于人情的温暖和道义的感召。如《礼记•礼运》载:“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5]49-50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5]31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6]126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崇仁义、尚气节、重情怀的基因,使得知识分子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历史责任感和自强不息、为理想和道义奋斗乃至牺牲的崇高精神。正是这种相近的精神气质,使得马克思主义一传入中国,就被先进的知识分子所信仰,迅速内化为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革命队伍的战斗精神,并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精神。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