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性探析/李庚香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21-11-23 12:08:13
评康有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6]1471。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社会基础之上的社会形态,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终极奋斗目标,它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指归,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前提,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人们将成为自然和社会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最终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虽然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的表述不尽相同,但精神内核有着极大的惊人的相似性,二者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找到传统文化的基因。
  10.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包容性和吸纳性方面具有相似性。中华文化诞生和繁盛于亚洲的东方,地域的辽阔、自然形态的丰富多彩、原始文化基因中不同地域文化特质的差异与融合,造就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体系和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赋予了其蓬勃的创造力、自觉的学习力、宏阔的包容力、强大的主导力、顽强的再生力、坚韧的生命力。因此,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从未间断、从未消亡,在世界各古老文明中独树一帜。每一次异质文化的传入、引进乃至入侵、冲击,尽管在某种程度和某种形态上改变了中华文化的样貌,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文化的根本性质,反而令其更加丰富、更加坚韧、更加具有适应性,始终屹立不倒。中华文化这种以我为主、开放包容的特质,成就了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五千年不断裂的文明形态。先秦时期,有诸子百家、九流十派,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夷狄戎蛮等少数民族也主动吸收中原文化。秦汉之际,儒学成为主流,但文化的多元性依然存在,性善论、性恶论与有神论、无神论各逞其说,杂王霸道思想并用于国家社会治理。佛学自东汉传入,至南北朝、隋唐时期风靡朝野。佛学最核心的要义是讲因果逻辑,与中华传统文化交融,内化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宋明理学的产生影响极大。到了宋代,既有程朱理学,也有陆王心学,它们都是宋学的组成部分。到明清,既有经世致用实学的复兴,又有考据学的兴起。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逐步形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观,这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同样具有多元、开放、包容的特质。马克思是站在巨人肩膀之上的伟人,他的思想体系是在批判性地借鉴、吸收、扬弃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如对古希腊哲学思想、意识形态和商品拜物教思想、欧洲中心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想等的批判、借鉴、吸收和扬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开放性。正是这种理论体系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才蔚为大观,成为真正的世界性理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使得二者的深度融合成为可能,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
  
  三、深化两个“相结合”是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