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1期
中西古典战略思想的历史源流、理论共性与当代启示/欧阳骞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欧阳骞
日期:2025-03-10 09:42:54
罗马时期,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历史论著和战争实践为西方战略思想的启蒙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滋养。拜占庭时期的攻守战略、国防理念也大多承袭了前一时期的主要战略思想。直到19世纪,西方战略思想进入体系化发展的全盛时期[6]10,拿破仑和拿破仑战争所留下的思想遗产,为欧洲战略思潮的形成提供一种历史镜鉴。自此之后,从克劳塞维茨、若米尼再到李德?哈特,战略思想一脉相承、层层递进,从“战略”到“大战略”的战略理论逐步形成并随着战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战略概念范畴的扩大、战略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发展奠定基础。
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学界普遍认为战略是与国际国内政治紧密联系的总体性概念,应将对传统的“战略”“大战略”研究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战略”研究。西方战略研究在古典战略思想的基本理念和框架支撑下,融入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国家联盟等多元化视角,结合对当代战略实践的特殊性分析,日渐呈现出系统性、理论化和学科化发展特点,进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域和“一个真正现代化的观念”[1]40。
(二)中国古典战略思想起源与发展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与“战略”一词相近的概念早已有之,从中国古代兵书和史书记载来看,战略家通常用“庙算”“谋略”“韬略”“方略”等词来表示与“战略”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西晋时期司马彪曾以“战略”一词为书名。[11]有学者曾通过检索二十五史中“战略”一词出现的频次,由此推断“战略”一词作为概念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出现始于《宋书?周朗传》。[5]
区别于西方对战略概念的体系化论述和战略内涵界定的偏重,“战略”一词在中国古典战略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中并不流行。然而,由于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和战略文化特点的不同,研究中国古典战略思想的起源与发展,无须局限于对战略概念的回溯,而应以战略思想的整体观念进行统一考察。中国古典战略思想显现于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之中,尤以兵书和史书为盛。
至少从西周至春秋时期开始,中国历朝历代均有大量的兵书和史书记载了当时或以往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实践。例如,有学者认为,周以蕞尔小国克商的缘由并不在于经济和军事力量,其取胜原因在于战略的运用。[12]与此同时,从《史记》中记载的“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13]可知,周武王伐纣克商期间曾发起以少胜多的牧野决战,展现出周武王、姜太公等人的战争谋略和作战艺术,其中就包含了对战略思想层面的“谋”和“间”的运用。
国内军事研究学界普遍认为《军政》《军志》是中国最早的兵书。而关于最早的古典战略思想著作,有学者认为,被称为“兵圣”的春秋战略家孙武所著《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战略思想著作。[14]24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儒家经典《尚书》其实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战略思想著作。《尚书》中所描述的君王对战士的告诫内容中包含了诸多战略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强调战争必须以正义为前提的战略思想以及对占领战争的正义性的舆论引导方法。[15]
纵观中国古典战略思想的起源与发展,有学者认为,先秦时代为开创期,秦汉时期为成熟期,自魏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