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1期
领导者“选择性控制”组织成员偏离行为的学理勘察和实践进路/朱颂泽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朱颂泽
日期:2025-02-17 11:24:56
加之组织内外噪声的干扰,领导者在自身产生多样的认知偏误的同时,也在甄别筛选有效信息方面受到阻碍。也就是说,面对认知与信息的双重约束,领导者自身难以精准把握组织成员偏离行为。与之相对应,在管理实践中,领导者也极易出现对“选择性控制”弃之不用抑或是盲目滥用的两种极端情况,难以在放任与控制间保持平衡。同时,上述的极端情况也是领导者自身理性有限性的一体两面:当片面强调“选择性控制”弊端及其可能损失时,领导者更多的是出于风险规避的动机,难以接受“选择性控制”可能产生的负面结果,此时会更倾向于抑制使用“选择性控制”的意愿,以常规方式予以简单回应。虽然采取保守的控制方式有助于自身规避潜在风险,但这一过程也将自保动机置于组织发展之上,反映出领导者自身担当意识的匮乏,会在潜移默化中削弱领导者的变革能力与创新意识,并且在组织层面抑制了成员变革创新的内在动机。当片面强调“选择性控制”的益处及其潜在收益时,领导者更多出于风险偏好的动机,尽管此时自身明知习惯性采纳“选择性控制”会对组织发展造成潜在消极影响,但在压力情境与个人偏见的交互作用下,自己可能会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身的“特质”可以帮助其避免重蹈他人覆辙。在造成不良影响时,领导者对于“选择性控制”所产生的负面效果进行自利性归因,将消极影响的产生归咎于除自身之外的外部原因,并以此来正当化自身行为,而缺乏对于自身不足的深入反省,在自身滥用裁量权限的过程中阻碍着组织自身的正规化和规范化建设,对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挑战与威胁。作为一个有限理性的个体,领导者在实施“选择性控制”时要时刻对于常见的认知偏误保持警惕,注重反思与总结,不断培育自身鉴别力与判断力,努力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科学方式有效界定与判断偏离行为的动因与影响,多征求与咨询他人意见,克服个人选择偏好,实现“选择性控制”的恰当使用。
综上所述,领导者对组织成员偏离行为进行“选择性控制”同管理的内在目标、履职的行动基础与自身的综合能力密切相关。领导者需要合理运用这一控制的利器,把握好使用“选择性控制”的必要限度,克服滥用与弃用的错误取向。
四、领导者“选择性控制”组织成员偏离行为的引导策略
(一)调整控制目标,引领组织发展
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参照,领导者“选择性控制”组织成员偏离行为,需要在组织控制中重视人的主体性的回归,纠正对于管理职能的认识以及对于人的认识,树立人的全面发展和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导向,而不能止步于对传统控制机制强硬性的弊端做简单的小修小补。首先,领导者要不断深化对人性假设和人的价值的认知和领悟,在战略层面主动承认和激发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与多样性需求,聚焦人的价值实现和幸福提升这一终极目标,提供有助于组织成员自我管理的行动空间,实现由强制服从组织规则向自觉遵守组织期望的转变,更好地帮助成员主动识别、控制和管理自身的偏离行为。并且,领导者自身要注重突破对惯例的依赖,主动、及时将组织成员所共享的价值吸收为正式规则,运用创造性突破获得连续性的发展优势,用制度创新来实现组织能力的更新,在组织规则层面实现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