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1期
领导者“选择性控制”组织成员偏离行为的学理勘察和实践进路/朱颂泽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朱颂泽
日期:2025-02-17 11:24:56
,从而提供一种非正式的激励途径,但此时的偏离行为必须处于必要限度内。实践中,领导者依据任务的多元特征灵活调整控制强度,“选择性控制”组织成员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偏离行为,力求减少纠偏工作对任务执行的影响,避免过高的外部压力引发组织成员消极应对的结果,并以此释放出自身对于组织效能增长的需求,作为“指挥棒”来引导成员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领导者在采取此种措施进行激励时,需要充分考量交易型“选择性控制”的激励效果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要特别关注“选择性控制”的幅度和频度问题,避免过高的“偏离率”对组织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利弊权衡中更好地把握“选择性控制”的边界。
(四)抵制—隔离型“选择性控制”:预防失范行为
隔离型“选择性控制”主要是针对需要给予警示或制止的偏离行为,这种偏离行为如不加以控制,会对领导行为、管理机制或者组织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潜在的、需要“定点清除”的“错误行为”。一般而言,在实施隔离型“选择性控制”时,领导者对于此时组织成员所做出的偏离行为呈现为一种抵制态度,但是当下的领导者尚受限于特定的情境或者个人因素,可能处于拥有法定权力但难以实施的尴尬境地。这也是为何面对此类偏离行为,领导者不能争取直接控制和纠偏行为的原因。也正是在这种被动的境况下,领导者使用“选择性控制”,有助于将“控制”的目的隐藏于“放任”的现象之后。依靠“放任”引发的“隔离排斥”来间接履行控制职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产生比直接干预更好的效果。例如,当曾对组织有突出贡献、对组织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组织成员实施偏离行为后,领导者若采取可为组织成员所观察到的控制措施来予以应对,可能会阻碍与相关人的合作、损害领导者自身形象以及降低组织士气。与之相反,在显性控制或许会带来较大负面作用的情况下,领导者可以对部分组织成员的偏离行为采取“选择性控制”,营造出此类成员拥有不受组织所控制的“特权”的假象,用来将做出偏离行为的成员同组织中的其他成员予以区分,并进一步借助成员群体层面的公平偏好,形成群体针对特定成员的“同侪压力”,以此督促偏离行为的实施者及时改正自己的行为。并且,这种表面上的“置之不理”能够迅速“冷冻”同特定成员的关系,从而传递出领导者对其行为有所不满的信号,在用以警告的同时,也能够使其他成员出于趋利避害的考量,逐渐疏远实施偏离行为的成员,从而剥夺特定成员的交往需求,并作为一种抑制偏离行为的“非正式惩戒”。领导者可以借助上述两种路径,规避“可见的”控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能够降低特定组织成员的组织和社会支持感,迫使实施偏离行为的组织成员在接受组织规训与被边缘化中进行调整,引导其主动采取措施来矫治自身行为,预防偏离行为恶化为失范行为或错误行为。
三、领导者“选择性控制”组织成员偏离行为的内在逻辑
(一)预设—社会控制理论:“选择性控制”的目标导向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社会控制是个体遵守规则予以行事的必要条件,能够调节个体与群体的行为[8],更要求在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