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5年第1期

领导者“选择性控制”组织成员偏离行为的学理勘察和实践进路/朱颂泽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朱颂泽 日期:2025-02-17 11:24:56
。但上述内容所描述的“最理想模式”或“最高效状态”在组织管理中鲜有出现,并且这种控制方式可能导致组织系统本身真实的运动状态出现偏离预期目标的情况。[4]实践中,领导者在应对组织成员的偏离行为时,需要结合组织成员偏离行为的动机、方式和后果进行“选择性控制”,而并非对所有的偏离行为均实行零容忍的纠偏“硬性”控制。领导者可能采取如“区别对待”“网开一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方式来平衡各方利益,用以凝聚成员的共识,更好地解决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问题。“选择性控制”不是对偏离行为的置之不理或者听之任之,而是特定情形下的明智之举。面对组织成员的偏离行为,“选择性控制”使用得当,可以产生多种积极效果,如营造氛围、尊重差异、鼓励创新等;使用失策则可能面临着机会主义的困境,引发员工采取反生产行为、降低自身规则认同、削弱组织承诺等一系列问题,甚至产生对于组织管理制度和领导权威的批判和质疑。那么“选择性控制”能否成为组织控制创新的切入点?领导者采用该措施的理论基础和行为动因是什么?领导者如何科学合理使用“选择性控制”?解答上述问题对于研究、探讨并优化该类领导行为具有重要的实践和学理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现有有关领导者对组织成员偏离行为“选择性控制”的研究多从“领导—成员”协调互动的微观视角,探究了不同领导风格(如权威型领导、放任型领导、宽容型领导等)对组织成员偏离行为的控制作用,其中的多数研究聚焦于分析“选择性控制”的负面影响,以一种非黑即白的视角审视复杂的领导工作实际,强调了其可能降低成员认同、削弱组织信任、阻碍制度运行等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此外,部分学者提出了“选择性控制”的合理性、价值性和可操作性,围绕着“选择性控制”的出场逻辑、理论支撑、基本内涵、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等进行了研究与探索,特别关注了主观因素、客观条件、手段方法等因素对“选择性控制”的影响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者将“选择性控制”与容错纠错机制相结合进行交叉探索研究,探究了“选择性控制”的内容范围、权力边界和尺度标准,提出了包含法理、情理、事理与治理的“选择性控制”,这均具有吸收与借鉴意义。但是,通过文献梳理不难发现,现阶段研究局限于阐释和批判,忽视了对“选择性控制”的样态种类和动态机制的剖析,难以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有效回应。
  基于此,本研究将尝试描摹领导者“选择性控制”组织成员偏离行为的基本样态,并遵循“目标导向—行动资源—现实约束”的解释框架,以社会控制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与有限理性理论为参照建立分析逻辑,从而在更深层次上对该类领导行为的衍生动力和约束机制予以解释,希冀为领导者合理运用“选择性控制”应对组织成员的偏离行为提供参考。
  二、领导者“选择性控制”组织成员偏离行为的基本样态
  “选择性控制”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要求领导者结合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生成机制与潜在影响,并结合偏离行为的实施境况,采取多样化的策略,因而在“偏离行为特征—领导应对策略”的互动中构成了&ldq
[1][2][3][4][5][6][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