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数字官僚主义:政府数字化治理的悖论与破解之道/刘衍峰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衍峰
日期:2025-09-30 10:47:17
更加高效、包容和可持续的治理体系。首先,明确治理主体角色,构建多元主体的协同框架。协同治理模式主张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有效协调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社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应继续在政策制定、公共服务提供和法律监管中扮演核心角色,但同时认识到自身在资源和信息方面的局限性。市场主体尤其是企业,应发挥自身在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方面的优势。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激励和公共采购等手段,鼓励企业参与数字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智慧城市建设、公共数字管理等领域,利用企业的技术和资源为社会治理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政府还应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的参与机制,为其提供更多参与公共决策和实施公共项目的机会。其次,建立跨部门协同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24]12公共数据平台作为建立在云平台基础上的复杂系统,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支撑上层应用的总平台,其可以采用数字化手段,将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不同部门可以实时获取相关信息,避免信息孤岛和数据重复,提升公共治理的效率和精准性。
(三)促进技术与人的有机结合,形成以人为本的数字治理
单纯依赖技术手段进行治理,往往会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复杂的社会需求,导致治理效果不佳。因此,实现技术与人的有机结合,发挥技术与人的协同效应,是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社会治理质量的关键。首先,注重技术应用的需求导向,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的需求。以人为本是政府数字化治理的价值取向,技术的应用须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满足公众需求为出发点,避免盲目追求技术更新或炫耀技术手段。为此,政府在引入新技术时,应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了解公众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实际需求,确保技术解决方案能够切实回应社会关切。通过人本需求导向的技术应用,政府可以避免技术的盲目引入,确保技术手段真正服务于人,提升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和公众满意度。其次,提升公众的数字素养,增强技术应用的社会适用性。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公众具备一定的数字技能和技术素养,如果公众的数字素养不足,技术的应用就可能导致社会分化,形成“数字鸿沟”。为此,“在数字权利认知的基础上,政府要促进公民数字能力切实提升”[27]。政府可以在社区和学校中开展数字素养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线上课程等方式,帮助公众掌握基本的数字技能,如使用智能手机、访问电子政务平台、参与在线医疗服务等。同时,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来说,提升数字素养同样重要。随着数字技术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日益普及,政府部门需要培养一支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懂得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这可以通过定期的技术培训、岗位轮训、实践操作等方式实现,使政府工作人员能够熟练运用各类技术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
(四)创新数字政务服务模式,优化公共服务质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24]41。通过引入新技术、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多方协作和提升服务体验,政府可以有效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推动公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