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5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数字官僚主义:政府数字化治理的悖论与破解之道/刘衍峰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衍峰 日期:2025-09-30 10:47:17
向于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而不愿意与其他部门进行数据共享。这种自我保护行为加剧了“信息烟囱”的形成,使得本应实现数据互通的数字化转型陷入困境。
  (四)“信息轰炸”频繁与基层负担的悖论
  在政府数字化治理中,基层干部需要面对各级政府和部门频繁的信息传达、通知、指示、报告和各类数据填报的要求,“信息轰炸”现象愈发普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旨在提高行政效率和信息流通速度,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信息轰炸”对基层干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反而削弱了基层治理的效能。“信息轰炸”源于数字政府对信息化管理和监督的高度依赖。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各级政府和部门为了强化信息控制、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及时性,普遍依赖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在线系统等数字手段进行信息传递和工作布置。这种信息流通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但也造成了信息传递的泛滥。基层干部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各种指令和通知,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这些信息,整日忙着做台账、录数据、“留痕迹”,而忽视了基层群众的现实诉求,甚至出现数据造假的情况。[16]信息的重复和冗余是“信息轰炸”加重基层负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政府治理中,条块管理体制导致部门分工存在重叠和分割,信息传递往往存在多头发送和重复传达的情况,基层干部经常要面对并回应来自不同部门的相似甚至重复的指令和任务要求,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同时,冗余的信息和数据要求导致基层干部不得不反复填写各种表格和报告,产生了大量重复性劳动。这种重复性劳动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资源,也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另外,“信息轰炸”导致形式主义的加剧。上级部门往往通过下发大量的通知和指令来展示其管理的“痕迹”,基层干部则被迫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应对这些形式化的要求。这些要求可能包括撰写大量的总结报告、填写冗长的考核表格、提交各种证明材料等,这些形式化工作占用了大量的工作时间,反而降低了实际治理效果。基层干部为了迎合上级的考核标准,倾向于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痕迹管理上,而忽视了真正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四、数字官僚主义形成的深层原因
  数字官僚主义的形成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由深层次的制度、文化与管理因素交织而成的。要理解数字官僚主义的根源,必须从政治压力、行政考核制度、技术治理模式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政治压力和数字化政绩导向促使各级政府追求短期内的可见成果,量化考核机制和“技术至上主义”则使得形式主义进一步深化。
  (一)政治压力与考核制度的扭曲
  “官僚制不仅塑造了等级森严的政府组织管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其‘鸽笼’式的管理作风也导致行政风格的僵化与对办公人员人文关怀的漠视。”[17]在政府管理体系中,政治压力和考核制度是推动行政效率和政府行为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这些制度设计在实际运作中逐渐暴露出其内在的局限性和潜在的负面影响,导致治理过程中的扭曲现象愈发明显。政治压力主要来自上级政府对下级行政单位的绩效考核。这种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源自政府的职责和目标,需要通过严格的考核和管理手段来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然而,
[1][2][3][4][5][6][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