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数字官僚主义:政府数字化治理的悖论与破解之道/刘衍峰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衍峰
日期:2025-09-30 10:47:17
制等构成的整体环境,它对行动者的行为动机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激发行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使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然而,在官僚制下,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机械式地执行政策、法规、制度,而缺乏人性色彩和人文关怀,能动性和使命感被例行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冷漠和麻木替代。[22]在这种制度环境下,行动者行为动机更倾向于完成指标和数据达标,而不是解决现实问题。这种动机的扭曲直接影响了治理的实际效能。
五、破解数字官僚主义的路径选择
“如何发挥数字技术的积极作用,推动政府治理改革,以应对现代社会治理的种种困境,是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出发点”[23],而破解数字官僚主义是实现高效、透明、负责任的数字化治理的关键。构建更合理的考核制度、加强跨部门协作、推动技术与人的有机结合,以及创新数字政务模式,能够有效遏制数字官僚主义的蔓延,推动数字化治理朝着更具实效性的方向发展。
(一)改革考核制度,重视治理实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24]45在现代政府治理中,政绩考核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和激励工具,旨在确保政府部门和公务员高效履职,推动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然而,随着数字化治理的深入推进,传统考核制度中的量化导向和数据化倾向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导致形式主义的泛滥和治理效能的削弱。因此,改革考核制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治理实效,成为当前政府治理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改革考核制度,首先,应从考核指标的设计入手,打破单一量化标准的桎梏,构建多维度的考核体系。要克服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唯数字论”,杜绝用数字做表面文章的倾向。[18]具体来说,考核制度应注重对政策实际效果的评估,关注治理过程中的长期效应和治理效果的可持续性。在评价一个社会治理项目时,除了关注其短期内的完成进度和投入产出比,还应考量其对社会的长期影响,如对社会公平、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贡献。这种多维度考核指标能够促使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更加注重政策的实效性和社会价值,而不是仅仅追求短期内可见的“显绩”。其次,应完善公众参与与反馈机制,以提升考核过程的公正性与透明度。为实现平台工作内容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打通政务服务神经末梢[25],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设立公众评议会、开放考核信息等方式,广泛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将公众的反馈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这种公众参与机制不仅有助于提升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还能够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促进社会信任的建立。公众的参与和监督能够有效防止考核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倾向,确保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真正关注公共服务的实际效果,而不是通过数据来应付考核。
(二)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机制,塑造高效治理新格局
“协同治理是在全球化时代,由跨越组织、部门和空间边界的公共部门、市场组织、社会组织或个人相互协调合作,共同解决棘手公共问题的整个过程。”[26]这种机制强调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通过多方合作、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协同决策,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