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5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内涵意蕴与践行路径——兼论对“文明冲突论”的超越/刘乐乐 樊晓燕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乐乐 樊晓燕 日期:2025-09-19 11:23:58
替“多元共存”、以“一家独大”代替“多元纷呈”,认为西方文明优于其他文明。这是文明间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其结果是造成文明的单一性、野蛮性和霸凌性。以平等的态度正视其他文明的存在与发展是不同文明共处共存的必要前提和首要条件,只有各种文明共存互动,才能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文明的发展是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具有汤因比所说的“生命周期”,即任何文明都可能经历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的过程。这意味着,任何文明都不能贬损其他文明,因为在文明产生和消逝的可能性上,所有文明都是平等的。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打破强者恒强的思维定式,致力于消解“自我”与“他者”的互斥,强调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地域特色之别,主张尊重每一种文明平等发展的权利,充分肯定每一种文明的独特价值。
  (四)“生”的文明愿景:实现多元文明共生发展
  文明观凝结着人类对于文明发展的愿景选择与价值追求,不同文明观勾勒着不同的文明愿景。“文明冲突论”抱持霸权文明观,以文明对抗冲突取代文明和合共生。然而,要实现多元文明共生发展,就必须坚持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致力于构建文明共生关系,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为价值指归。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神学文明观、理性文明观、唯心文明观以及后现代断裂文明观、文化虚无文明观等不同观点[18],但这些观点因其抽象性和唯心主义立场而无法为人类探索文明共生的美好愿景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现实的行动指南。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中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指出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推动历史发展,任何文明形态都是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文明是实践的事情”[19]。在肯定资本主义“文明面”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看到资本主义“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10]412-413,其必将被更高的文明形态取代。1844年,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书信中用“新文明”(共产主义文明)指代不同于“旧文明”(资产阶级文明)的文明形态。在他们看来,共产主义文明是“人的对象性本质”的体现,将彻底消灭私有制和“三大差别”,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始终坚持人民本位,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塑造了人类文明的共生愿景。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观,也是人民本位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实践把人人共享文明成果的普惠型文明变为现实,向世界展现了人类文明形态的新气象。列宁指出:“只有无产阶级专政,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达到而且已经达到了高度的文明。”[20]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体现了人民意志,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价值主体性,超越了西方制度框架生成的“以资本为中心”的文明观。比如,在经济领域,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有机结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
  三、文明对话:
[1][2][3][4][5][6][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