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5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内涵意蕴与践行路径——兼论对“文明冲突论”的超越/刘乐乐 樊晓燕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刘乐乐 樊晓燕 日期:2025-09-19 11:23:58
观根植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和平底蕴,在继承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找到了人类文明和衷共济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超越了“文明冲突论”的狭隘与偏见。
  (二)“合”的文明主张:促进不同文明交流合作
  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存在的天然形态和基本特征。“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16]543-544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但也可能因彼此间的差异引发对立冲突。以“文明冲突论”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观内在隐含了对于文明多样性的极端化理解,过分夸大了文明之间的差异,从而忽略了不同文明通过和平交流实现共同发展的可能。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将不同文明的差异与特点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而非制造冲突动乱的理由。文明的异质性使文明交流成为必要,“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7]任何一种文明要永葆旺盛生命力和活力,就必须积极同其他文明互动,否则就会因自我封闭走向衰落。从古至今,中华文明始终秉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态度,以积极处事之道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对话。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开启了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从印度传入的佛教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更广地域的文明交流。从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西学东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到改革开放中国主动拥抱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带来发展机遇,无不表明不同文明交流与发展的重要性。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发展演进始终伴随着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动。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各个文明能够全面客观地看待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正视不同文明间的差异,在更新优化自身既有内涵和系统构造的同时,可以更好地融入世界、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主张不同文明在优势互补中实现合作共赢。“文明冲突论”是在冷战结束不久的背景下产生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理论已经无法解释当今不同文明之间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关系。只有超越弱肉强食的霸权逻辑,才能在世界变局中找到人类文明的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是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文明观,始终倡导合作共赢理念。文明冲突本质上是利益的摩擦,是西方文明极端利己主义的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身体力行正确的义利观,重视其他文明的正当利益和发展诉求,把中国与世界携手共进作为文明互动交流的基本主张。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蕴含的“互美互成”逻辑在实践中主张合作共赢,倡导不同文明主体在互利共赢中共同发展,通过拓展文明内部视野开创齐头并进的文明景观。
  (三)“共”的文明逻辑:顺应文明共存演进规律
  多元文明共存是人类文明演进发展的基本规律,正是多元文明的共存样态和交流互鉴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摒弃了“文明冲突论”一元化的思维定式,主张多元文明平等共存。西方文明之所以无法改变自身霸权型文明的基本面貌,主要是受到一元文明观的支配。一元文明观的主导逻辑是以“对抗独霸”代
[1][2][3][4][5][6][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