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1期
权力投射性认同在组织中的常见表征、形成逻辑与调适策略/张艺歆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艺歆
日期:2025-02-21 09:21:51
【摘 要】在组织环境中,权力投射性认同是指上级领导以权力身份来使基层员工以一种限定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行为模式,通常表现为权力投射性情感倾斜共识认同、权力投射性价值同质定位认同和权力投射性行为偏失默允认同。在权力投射性认同的组织情境中,基层员工的思维、意识和行动被领导干部的权力话语所引诱禁锢,使其工作自觉性、协同积极性、组织依赖性大幅降低,常会造成加大组织发展阻力、组织内腐风险和组织运行成本等消极影响。调适权力投射性认同难题,需要提升领导用权素养,优化权力投射动机;加强民主环境建设,加强权力投射监督;促进基层员工权利自觉,提高权力投射前馈;完善组织生态建设,控制权力投射动态。 【关 键 词】上级领导;基层员工;权力投射性认同
【作者简介】张艺歆(1997— ),女,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策略互动机制及环境治理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2YJC630016)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5)01-0078-08
在组织系统中,权力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带有权力强迫、内摄忍受性质的构建上下级理念共通、情感共鸣和价值共识的行为,此行为会使基层员工的思维、意识和行动被领导干部的权力话语所引诱和禁锢,进而表现出较低的工作自觉性、协同积极性和组织依赖性。基于此,应科学把控组织中上级领导的权力投射行为,维护好上下级双向均衡式交互关系,以保障组织充盈、强劲、健康的发展动力。
一、权力投射性认同的基本内涵
在精神分析理论领域,“投射”一词最早被Freud用来形容“将自体不被接受的欲望、情感、意念等转移到他人身上的过程”[1],侧重于对个体防御机制的阐释,但这种解释因时代认知短板而呈现出典型的片面性。1946年,Klein以客体关系理论视角扩展了Freud的投射思想,提出投射性认同概念——一种构成攻击性客体关系的原型的特殊认同形式,指出个体通过投射把内在不被接受的情感和欲望转移到他人身上,就能将内外部的威胁体验从意识领域转移到潜意识领域,降低内心的焦虑和冲突,从而使自己避免主观知觉到的危险,填补了主客体双向互动的基本内涵。[2]随后,Bion在投射性认同的基础上对客体和自体之外的意识、注意、判断和知觉等进行了研究,用容器(投射主体)和被容纳者(投射客体)来解释投射性认同,提出投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投射性认同不仅仅是投射主体对投射客体的一种防御机制,还是投射主体和投射客体间的一种无意识交流。[3]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中投射性认同的行为表现特征,有学者把投射性认同分为依赖型、权力型、情欲型和迎合型四类。[4]权力投射性认同原意指父母为使孩子听话故意指责孩子软弱无能,使孩子产生无助感以保持对父母的高度依赖性和绝对服从性。现阶段,权力投射性认同被泛化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和上下级关系中,其核心要点是被投射者会产生离开投射者后自己很无能的主观认识,只能扮演“服从者”角色,进而被投射者深度控制。
投射性认同对领导者在决策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