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5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5年第3期

基层干部边际权力的衍生逻辑、失衡困境及治理策略/叶 婷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叶 婷 日期:2025-08-27 11:20:09

  【摘  要】边际权力是一种责、情、能、利四角平衡状态下用权效益最大化的权力形态,内生于客观权力的感性需求对用权张力的刺激延伸,外生于权力管理的增效需求对用权韧性的促进提升。现阶段,基层干部的边际权力塑造普遍存在以权力赤字、权力盈余为典型的赋权失衡,以权力保守、权力逾矩为突出表现的用权失衡,以权力钝化、权力锐化为表征的禀赋失衡困境。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中,强化基层干部边际权力建设是推进基层民主秩序现代化、干部权力主体现代化、单位法治形态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及时化解基层干部边际权力构建困境尤为重要。基于此,应完善干部双元赋权模式,稳定权力配置基态;强化干部用权责任意识,消除权力敷衍弊病;加强干部用权情感韧性,补齐用权冲动短板;提升干部用权能力韧性,强化智慧用权实践;优化干部利益平衡机制,端正用权立场站位。

  【关 键 词】中国式现代化;基层干部;边际权力
  【作者简介】叶婷(1981— ),女,桂林理工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与实践、领导科学。
  【基金项目】2024年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电商赋能西南民族地区小农户共同富裕的机制、路径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24-GMD-059)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5)03-0092-07
 
  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法治现代化背景下,以科学的实践模式实现基层权力效益最大化是基层权力现代化治理和改革的根本目标。现阶段,囿于基层权力运行空间中普遍存在的赋权模糊、控权混乱、用权不当等现象,基层干部的底层用权实践效益普遍难以达到顶层设计预期,笔者将之定义为边际权力状态。所谓边际权力,是指在顶层设计的具体职责规范下,以职务属性为边界(权),以责任素养为前提(责),以情感素养为动力(情),以能力素养为基础(能),以利益平衡为保障(利),坚定中国共产党宗旨引领、标准要求和信仰支撑,将权力发挥出最优化社会效益的一种权力状态(见图1)。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实践中,加强基层边际权力管理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素。 
   一、边际权力的衍生逻辑
  (一)内生逻辑:客观权力的感性需求刺激用权张力延伸
  约瑟夫?S.奈教授曾将权力定义为做事和控制他人的能力,对罗伯特?A.达尔界定的权力是让其他人做其不愿意做的事情的能力进行了泛化概括,并提出当我们用其他人的行为变化来衡量权力时,我们必须知道他们的倾向,否则,我们就会错估自己的权力。[1]112-113约瑟夫?S.奈教授阐明了客观权力的内涵,即带有法律色彩的强制他人的活动,但又提出了感性用权要求——要拥有明确的权力认知和用权智慧,以较好的情绪内控和行为把握来促进用权行为符合用权预期,从而获得较高的用权收益。也就是说,用权主体在权力范围内,不仅要充分明确用权界限,还要把握好情感韧性,并更大限度地发挥管理本领。尼采从人的自然惰性及资本私有性本质出发,指出极少有人是真的为真理服务,就如同只有极少数人对正义有着纯粹的意志一样,而在这些人之中,又更少有人能有力量做一个公正的人。[2]从权力政治指归的视角来看,有些人即便拥有了权力,也可能受意志信仰、思想
[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