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5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5年第3期

基层干部边际权力的衍生逻辑、失衡困境及治理策略/叶 婷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叶 婷 日期:2025-08-27 11:20:09
意识、能力素养等限制而难以发挥权力真正的社会效力,权力主体的情感韧性、权力平衡和能力素养的支撑也只能流于表面。概括而言,客观权力在社会实践中要实现价值递增,就必须依托权力主体的本领、利益、情感和责任的融合归一与动态平衡,以权力主体的情感主动带动用权科学与用权理智,实现用权收益的正增长,也即权力主体的本体情感追求将力推边际权力生成。
  (二)外生逻辑:权力管理的增效需求促进用权韧性提升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实践过程中,赋能基层权力现代化以实现权力效益持续递增,是深化基层权力治理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依纪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深刻指明党员干部应充分把握权力分寸、依法科学用权、发挥权力效能。对于当代中国各级领导干部的用权行为,一方面,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特征,要明确其与西方权力观在制度本质和价值尺度上的差异,跳出社会公有权力主体向资本私有权力主体过渡的西式权力体制崇拜陷阱;另一方面,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性特征,要区分传统权力观与现代权力观在主体构建和意蕴衡量上的异同,抵制民本位用权理念向官本位用权理念的逆流。中国各级干部的用权不能再局限于固定岗职范围内的基本工作落实,而是要充分激发干部的情感冲动,发挥干部的本领才干,创造实质性附加效益,致力于实现干部“权—岗—能—效”的平衡。故此,强化基层干部用权韧性以增加管理效能,进而反向带动职位升迁与权力再强化,将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模式,社会发展的权力蓄能需求将助推边际权力生成。
  二、边际权力的失衡困境
  (一)赋权困境:权力赤字与权力盈余
  权力具有典型的边界属性,在责、情、能、利四角平衡体系下,边界性直接决定了权力效益指数的高低。在基层职能中,权力的边界由上级领导和法律法规决定:法律法规是客观规定,法定权力边界和岗位职能直接挂钩;上级领导赋权是主观赋予,领导赋权边界和职能任务密切相关。相对于客观权力边界,上级领导权力闲置是造成基层权力赤字的决定性因素。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为特征的纵向分权制度是中国科层管理的重要形式[3],部分领导干部一方面畏惧放权,既担心基层能力不足、执行出错,自己为其承担责任,也害怕下属能力卓越,越俎代庖,取而代之;另一方面存在控权病癖,表征为事必躬亲的用权拘谨、地位沉浸的权力独揽,以及以权谋私的“小心思”行为。控权不放或权力微放会使权力闲置而加剧基层干部“无权可用”的困境。对于主观边界基调下的权力,职责同构固弊中的层级之间事权交叉重叠和职责边界模糊[4],以及组织叠加、角色叠加、职权叠加、规则叠加和利益叠加等形成的基层“权力过密化”[5],会以用权时的“责任分散”倒逼基层干部有权不敢用、不会用、不想用,诱发基层权力过度盈余而陷入矛盾茫然的用权困境。权力赤字和权力盈余会打破责、情、能、利的动态平衡,降低特定岗职下基层权力的效益指数,阻碍边际权力生成
[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