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3期
基层干部边际权力的衍生逻辑、失衡困境及治理策略/叶 婷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叶 婷
日期:2025-08-27 11:20:09
进上,要深化领导干部用人放权信任机制与管控机制改革,推动领导干部与基层干部用权信任关系的建立,及时纠正领导干部权力垄断、权力霸占等畸形赋权观,通过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意识、行为和诉求三者一致性的深度评测与分析,以提前规训预防或中期介入等方式及时规避领导干部权力异化风险。
在破除权力盈余层面,应着重弥补制度缺陷以保障基层权力的明确性和有序性。一方面,要强化基层岗位的现代化职能范围评估,增进基层岗位的现代化技术需求评测,全面深化“岗位—职能—技能—素养—权力”现代式一体化关联模式改革,致力于实现“有岗必有权、有权须有能、有能善放能、放能须适岗”,保障基层权力有效配置。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岗位职责交叉重叠、干部职能身份重合等问题的有效解决;要深化对基层干部关于岗位权力行使界限、方式、标准等基本规定的解释,全面加强基层干部在职能素养、技能素养、应用素养、品德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考核与再培训,促成“人—岗—权”现代化的三位一体共生新模式。
(二)强化干部用权责任意识,消除权力敷衍弊病
基层干部的用权保留和用权逾矩是一种典型的权力敷衍行为,本质就是错误的为官价值理念主导下的官场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故此,继赋权稳态之后还应深度加强基层干部用权责任意识的塑造,以稳步搭建基层干部边际权力框架。
一方面,赋能基层干部用权责任意识的端正性建设。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强化基层干部的民本意识,优化基层干部的用权素养,全面净化基层干部贪图享受的小资生活状态;要全面深化基层干部对“官—权—民”三者逻辑关系的认识,明确干部用权的关键性和重要性;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用权方式的规范性指引、用权尺度的合理性评测,以及用权动机的有效性监测;要建立标准化工作指标评价体系,以及多元交叉的干部绩效考评制度,不仅要实现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结合、主观考评与客观考评结合,还要推进动静结合与虚实结合,比如场景式任务应对处理考评(反贪场景演练、突发应急演练等)。要敦促基层干部形成“与民为伍”“与民同乐”的民本意识,弱化其官本位、利本位、权本位思想,进而提升其用权素养。
另一方面,赋能基层干部用权责任意识的自觉性建设。列宁曾指出,资本权力来源于货币权力。[12]这不仅暗示了生命权力从自然权力向社会权力的形态转变,更以货币的资本性质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权力掩盖普遍生命权力的真相。这种资本权力观和社会主义的人民权力观形成了典型对比。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权力观作为一切用权行为的根本指引。基层干部在日常用权意识、行为和诉求上必须自觉远离资本权力观的圈套,向人民权力观靠拢,以对人民权力观的高度认同强化用权责任意识。其一,要全面加强基层干部的党性修养,从入党考核到党内互评再到党外监督,实现阶段性评测与全时性评测的串联综合。其二,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用权意愿和用权意志测评,对有能力、有品德、有干劲的佼佼者多赋权、赋实权,对庸碌之辈及时警示教育,推行“末位淘汰”制。其三,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有权必有利,有利须有权”的错误为官理念的修正教育,弱化基层干部权—利共生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