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5年第2期

公职人员问责泛化的生成逻辑与矫正策略/姜雅婷 王 焱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姜雅婷 王 焱 日期:2025-04-28 11:59:02
导干部的治理能力,特别是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干事创业能力,是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鼓励担当作为与强化精准问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表决心”与“实干兴邦”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若把问责作为体现治理决心、彰显治理力度的工具,那就是本末倒置,会严重挫伤公职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治理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既要加强宣传教育和理论学习,更需要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淬炼,不断提升自身的全面素养,从而形成担当作为和精准问责的互促共进、良性循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问责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问责作为重要的治理工具,要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基于19个公职人员问责泛化案例,系统分析了问责工具被异化的生成逻辑与现实条件,并从明确问责启动条件、完善问责的外部监督机制、理顺党政治理的权责关系和提升党政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了矫正策略,意在从学理上回应问责泛化这一现实问题。未来,需要在鼓励领导干部担当作为的同时,切实实现问责精准、有效,如此方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于文轩,林荣全.责任性与避责: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大问题[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1(1):4-13,124.
  [2]滕文浩.党内问责:治理效能、实践异化与优化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20(9):93-105.
  [3]吕永祥,王立峰.以问责机制推动“三不腐”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梗阻与发展进路[J].求实,2018(6):21-35,107-108.
  [4]许浩天,张强.行政问责研究的知识图谱和拓展空间[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93-103.
  [5]庄德水.解决问责泛化要强化制度与公开[J].廉政瞭望(上半月),2019(8):42-43.
  [6]王湘萍.基层行政问责乱象与矫治的刚柔艺术[J].领导科学,2021(3):14-17.
  [7]涂文燕,公婷.控制型问责可否有效遏制避责行为?:基于官员行为与制度规范的内在逻辑分析[J].行政论坛,2022,29(5):52-60.
  [8]倪星,王锐.权责分立与基层避责:一种理论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8(5):116-135,206-207.
  [9]李军鹏.基层问责滥用的根源、危害与治理[J].人民论坛,2019(22):52-54.
  [10]竺乾威.行政问责:组织层面的分析[J].行政论坛,2024,31(4):84-90.
  [11]蒋来用.“问责异化”的形成与矫正机制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9,27(7):2-10.
  [12]施雪华.当前中国行政问责文化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J].政治学研究,2012(5):23-32.
  [13]郭剑鸣,蔡文婷.规约与激励:精准问责的二维逻辑及其实现机制[J].学习与探索,2021(7):56-64.
  [14]倪星,王锐.问责何以精准有效?:基于中国生产安全事故问责制度的分析[J].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3,2(4):122-134.
  [15]谷志军.党内问责制:历史、构成及其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17(1):99-104.
  [16]
[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