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2期
“六个坚持”原则引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理路、内涵意蕴与致思路径/王彦龙 王之富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彦龙 王之富
日期:2025-04-07 08:54:35
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将《决定》精神作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健全领导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加大改革创新在干部考核与提拔任用中的比重。
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激发人民对于改革的向往和期盼,调动人民投身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性。首先,收入分配、医疗、教育、住房、环境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重点领域,要通过建立常态化的调研机制,深入了解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生活和精神需要,高效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帮扶机制,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发力。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均等化的就业制度,更好地惠及各类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通过三次分配,构建橄榄形分配结构,促进人民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不断完善民生保障体系,聚焦教育、医疗、住房等关键民生领域,持续加大福利性政策的投入;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再次,人民群众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最高裁判,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摒弃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等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考核内容,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和经历史沉淀后的真评价。
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实践是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取得突破的力量源泉,党的领导是人民主体力量得以发挥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和党的领导的方向性相统一。首先,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真正拜人民为师,善于根据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完善政策主张,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并通过宣传教育把正确的改革政策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其次,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健全创新激励机制,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等社会参与机制,鼓励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再次,沉到一线、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民意收集渠道,及时了解和回应社会诉求,充分汲取群众智慧与基层经验。
(二)坚持守正创新与秉持系统观念相结合,推动问题导向下的创新实践
守正创新与系统观念都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运用,其本身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以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谋划改革,需要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把坚持守正创新与秉持系统观念相结合,勇于探索,不断形成新经验,并最终应用于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
坚持守正创新是从过去与未来两个方面着眼,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坚守真理与发展真理的过程,在“变”与“不变”中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必须增强政治定力,铸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基。要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维护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坚决贯彻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不偏离,瞄准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