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1月中期

地方政府创新采纳行为研究:一个比较分析/李 妮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 妮 日期:2015-03-06 17:49:40
强调了组织结构和实践得以再生产的强制、规范与模仿过程,他们认为模仿是组织用来迫使或诱使企业去接受和采纳社会上认可的做法和形式。模仿使创新的采纳和扩散得以实现。Berry(1999)基于美国的州政策和国际政策扩散的实证研究,提出政府之间的相互模仿主要出于以下四种原因。其一,地方政府竞争。当邻近的政府进行改革时,会给未采纳改革举措的政府带来采纳的压力,因为未采纳改革很可能致使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劣势。蒂伯特(1956)的政府竞争模型,特别提到在“用脚投票”的政治环境中,地方政府将采纳辖区居民偏好的服务与税收政策,在迎合市民需求、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而进行的地方政府竞争中,促进公共部门采纳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创新政策。其二,政府间学习。通过政府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学习,模仿其他地方成功的创新举措。学习模型意味着渐进的决策制定。也就是说,新的政策通常是由潜在的采纳者在学习之前采纳者的经验之后被采纳,并在前者的基础上得以修正。得益于学习与合作的路径,Balla(2001)发现,加入国家专业组织的州管理者会更积极地进行创新采纳,共享好的实践。同级之间(peer-to-peer)的学习在创新扩散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三,保持一致。地方政府通常存在要与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管理标准保持一致的压力。不过,中央政府授权下的政策变化已经超出了组织学习的解释,但确实加速了政府的创新。由于高层级的创新者比低层级的创新者更加期待好的绩效,层级影响、高压政治成为重要的创新采纳原因。其四,公共压力。实际上,公共部门经常会受到市民要求采纳某种政策的压力。在公共压力模式中,公民的要求必须整合到政府政策中以维系民意,而对于媒体,则要以促进创新的采纳来回应群众。基于上述创新扩散影响机制的研究成果,笔者将采纳行为分为竞争型采纳、学习型采纳、合法型采纳、压力型采纳以构建下文的分析框架。
  尽管创新过程已经被一些政府研究所描述并检验,但并没有形成占据首要地位的扩散模型与分析框架。如在某些特别的政策领域,社会学习机制影响了采纳但与扩散没有显著相关,而经济竞争机制则对两者都有影响。组织所处的情境不同,产生创新的要素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扩散机制与采纳行为。对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的许多研究显示,处在不同情境要素中的科层组织会运用不同的行动策略来完成各种组织任务,产生不同的任务完成状态[1]。在创新的任务情境下,采纳或不采纳、采纳之后的扩散速度与组织的采纳意愿、采纳态度直接相关,积极采纳、迅速采纳、应付式采纳、按部就班采纳等产生的不同结果影响创新扩散的程度;而所采纳的创新政策对一个组织的创新程度,根据Osborne(1998)的创新政策进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可分为完全创新、扩散创新、进化创新、发展或增量创新,并以部分采纳、修正后采纳、完全采纳等采纳结果影响创新的扩散。通过创新意愿与创新程度体现出来的不同采纳结果,以上四种采纳行为的类型反映了地方政府不同的行动策略与行为机制。因此,本文从创新采纳的意愿程度、采纳政策的创新程度两个维度区分不同的采纳行为,认为四种采纳行为依次处在两个维度连续谱中的不同位置。通过上文四种扩散机制的分析,我们认为四种采纳行为的分布如图1所示。
  不同类型的采纳行为究竟有何异同?下文将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