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5年1月中期

地方政府创新采纳行为研究:一个比较分析/李 妮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 妮 日期:2015-03-06 17:49:40
行量化分析,提出并验证影响扩散的不同变量。杨静文(2006)通过对地市级政府政务中心制度的创新扩散的实证分析,指出其扩散符合典型的“S形”创新扩散曲线。另一些对具体创新制度扩散的实证分析发现,自上而下的垂直扩散和省内水平扩散都对政府创新的扩散产生了显著正向作用,这些研究某种程度上为经典的创新扩散理论提供了中国注解。值得一提的是,新近的政策创新研究基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的实践,提出了传统的区域创新扩散模型需要修正的观点。朱旭峰(2014)通过田野调查比较了四川和天津的行政审批服务的创新扩散形式,划分了授权政策创新和锦标赛政策创新,描述了基于绩效评估的人事体系对于地方政府政策工具的影响。还有学者侧重扩散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韩博天(2008)的研究指出,中国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因正是地方政府在经济政策领域创新扩散的结果,这一结果使国家应对越来越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
  可以看出,创新研究往往关注的是创新的结果而非过程。已有研究对创新扩散过程的关注和解释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创新扩散得以实现的组织决策环节——创新采纳,没有对其进行专门的观察和讨论,而是在扩散研究中作为一种结果呈现。我们知道,创新的扩散就是一项创新被其他主体学习和采纳的过程,采纳或不采纳,如何采纳,采纳的速度与程度,采纳的态度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创新的扩散,进而影响创新的制度化与持续性。区别于主要运用事件历史分析法对不同政府就同一项政策采纳的结果和速度进行的定量分析,我们将焦点放在同一政府的不同创新采纳行为上,深入探讨影响扩散的重要政府行为——创新采纳,以增进对政府创新过程的了解。一方面,我们试图对创新采纳的影响因素提供中国场景的检验;另一方面,将采纳从自变量切换到因变量这种研究视角的调整,有助于挖掘现象背后的行为机制,丰富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研究的内容。“实验主义”治理下的中国,自毛泽东时期就有各种试点和创新经验的扩散实践,而今天蔚为壮观的是随处可见的地方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我们选择此领域的案例进行分析。
  二、地方政府创新的采纳:分析框架
  作为创新采纳的结果——创新的扩散,是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既有个人层次的分析,如科尔曼(1966)指出有更多个人网络的医生比独立隔绝的医生创新扩散更快,也有以组织为分析单位的研究。聚焦到公共部门的创新,政策网络位置、地理环境上相似性、地方政治环境、财政基础与公私伙伴关系、机构规模、州政府的参与程度等都成为研究者提出并验证的影响创新扩散的因变量。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影响创新扩散的决定要素并描述与分析这些要素与创新扩散之间的统计关系。不过,统计上显著的相关关系只是为因果机制提供可能的解释变量,要寻找创新扩散的因果解释需要更多关注与扩散紧密相关的采纳行为。采纳行为是怎样的?为何要采纳?采纳的意愿如何?为何有些创新采纳非常迅速而有些不然?有些全盘接受而有些又只是部分采纳?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基于过程回答how与why的问题,而非仅限于结果回答what的问题。本文将循着上述问题,以采纳行为为核心,进行因果机制的分析与比较。
  说到创新采纳,有必要从组织间的模仿开始。迪马吉奥和鲍威尔在1983年突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