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领导正念如何破解人工智能悖论促进工作繁荣/史 青 张雪洁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史 青 张雪洁
日期:2025-09-30 10:46:16
从而导致职业倦怠。
工作繁荣是指员工通过主动关注个人的工作感受,有意识地推动自身成长与进步的一种状态,而非仅仅达到一种被动的满足感。它体现为员工能够在工作中持续感受到精力充沛,并积极参与学习的心理状态。[12]其中,活力层面展现了员工在工作场合的活跃程度与热情洋溢的状态,学习层面则彰显了员工通过吸纳并应用知识与技能来增强自我效能的能力。若员工仅拥有活力而忽视了持续学习和成长,那么其活力终将逐渐减弱;相反,若员工过分注重学习而缺乏将所学知识与技能付诸实践的热情与动力,亦难以有效提升工作成效。工作繁荣的实现,依赖于这两个层面的相辅相成,它们共同作用于员工,使之既感受到充沛的活力,又不断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持续的进步与提升。
职业倦怠具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从一天辛苦工作后出现的疲劳,到长期的疲惫以及随之出现的认知问题和情绪受损等。[13]因此,职业倦怠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工作压力源,会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满意度,降低员工的工作投入和积极性。根据JD-R模型,职业倦怠作为工作要求的一部分,通过损耗路径影响员工工作繁荣。职业倦怠的表现分为生理和行为两种。生理上,倦怠的员工可能会体验到疲劳、感冒、头痛、消化不良、失眠、呼吸短促等不适感;行为上,倦怠的员工可能表现为易怒、敏感等。这些症状如果长期存在,将导致员工精疲力尽。持续的压力和过载可能对员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其在工作中的活力,影响工作繁荣。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职业倦怠正相关。
H1b: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通过职业倦怠负向影响员工工作繁荣。
(三)资源增益路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职业自我效能与工作繁荣
职业自我效能是在一般自我效能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职业领域内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或行为的信念。这些信念是行为的主要预测因素,因为它们影响个体的选择、表现和坚持性。[14]根据自我效能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的观点,不同的活动领域要求掌握不同的技能,因此,自我效能应当与特定的活动领域相结合,而职业自我效能正是自我效能理论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根据JD-R模型,工作资源包括所有有助于实现工作目标、减轻员工工作压力以及促进员工成长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和组织要素。职业自我效能作为一种关键的心理资源,对员工的行为动机具有显著影响。员工若具备高水平的自我效能,将对自己的创新能力充满信心,并维持积极的情绪状态,这将激发他们产生新思想和新知识,从而促进团队乃至整个企业的全面创新。[15]因此,职业自我效能属于一种典型的工作资源。本研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会增强员工的职业自我效能。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够使员工在特定技能上实现优化,专注于其核心优势,从而在与机器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员工产生了正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加了他们的工作投入和满意度,进而增强了员工的职业自我效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高效率和快速完成任务的能力,能够帮助员工节省时间和精力,摆脱工作疲劳并恢复活力。同时,人工智能还能助力有学习需求的员工通过掌握新技术来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激励员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