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从解构到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及世界意蕴/朱翊民 吴 萱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朱翊民 吴 萱 日期:2025-07-24 09:10:04
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埃塞俄比亚与卢旺达在政治局势、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一体化水平等多个领域取得有效进展,非洲逐渐成为“充满希望的大陆”,愈发在“全球南方”的身份标识下为国际问题贡献“非洲方案”。可见,中国并未在自身发展取得成就后借助强权逻辑输出自身现代化模式,更没有以条件附加的方式进行对外援助,而是力图将致力于复兴的“中国梦”与旨在独立、自强、发展的“非洲梦”密切结合,开辟共同繁荣的现代化新路径。[29]
  (三)理论更换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是社会主义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成功尝试,具有推动国际共产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证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可行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空想社会主义者曾率先做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尝试,但难以摆脱时代与实际的束缚。列宁等人创建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垄断地位,曾一度在抗击法西斯、促进中东欧国家经济恢复与发展、团结全球共产主义运动等领域起到重要作用,但该模式逐渐僵化,不仅难以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而且其压制与阻挠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寻找适合自身现代化道路的行为更是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陷入困境。冷战结束后,“历史终结论”被视作西方学者试图以苏联失败宣告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失败的“胜利感言”。在此背景下,中国统筹了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多个现代化发展维度,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理路,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先进本质。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历史地看,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历经曲折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封建主义改革派、资本主义维新派和革命派等多个政治流派都曾在这个过程中出场,但最终皆无果而终。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的经验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30]在此指引下,遵义会议、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要转折皆是中国共产党人将现代化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宝贵结晶。进入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仅具有中国特色,更具有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开辟新境界、展现新气象的实践成果,能够为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树立信心,促进中国共产党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密切联系,让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展现出更强大的真理力量。
  五、结语
  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和辉煌的实践成果,进一步破除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认知偏见与误解,实现了多重维度下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全方位飞跃。研究显示,党的二十大以后,在数千条国际媒体新闻中,逾九成对中国式现代化经济、治理、党的建设等领域的报道趋向客观,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
[1][2][3][4][5][6][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