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从解构到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及世界意蕴/朱翊民 吴 萱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朱翊民 吴 萱 日期:2025-07-24 09:10:04
构可以发现,西方模式的现代化深植于资本主义的土壤之中,其包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及生态观主张实则内蕴着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倾向。
  西方现代化世界观作为一种根植于资本主义精神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无法摆脱零和博弈的结构性张力。首先,西方现代化世界观是其对外扩张和追求霸权的粉饰。历史上,西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以主权与民族国家的战争为核心,通过殖民扩张、军事征服等手段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体系。当今,其内在的扩张冲动也并未完全消弭,并且发展出以更加隐蔽的科技、经济和文化等手段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国家。[8]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新式的“科技霸权”“经济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并非真正为了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是对自身侵略与扩张行为的粉饰和辩护。这种扩张冲动不仅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与冲突,也损害了全球治理的公正性与有效性。其次,西方现代化世界观带有强烈的排他性色彩。西方主流的现实主义政治家往往以“国强必霸”的有色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认为新兴大国无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体现了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是将这种观念付诸实践,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显著成就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时,炮制“中国威胁论”等论调来抹黑和打压中国,以维护自身利益。这种二元对立的零和博弈思维方式不仅加剧了国际关系中的不信任,也阻碍了国际社会的有效合作与共同发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对抗与分裂。
  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西方现代化价值观本质上遵循资本逻辑。有学者指出,“生产资料的自由承包和阶级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的两个必要条件,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神秘的外表的特征”[9]。在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国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由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资本与人的对立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基石——私有制以及以资本为中心的价值观不断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导致劳动的异化。在此过程中,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愈发严重,社会财富日益向少数人手中汇聚,出现“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10]。西方国家利用其在经济、科技领域的先发优势以及在国际话语权上的强势地位,将类似的异化倾向外溢至全球,而发展中国家则在资本的逻辑下被边缘化,其政治经济制度受限于结构性依赖。[11]另一方面,资本逻辑下的逐利价值观造成资本与人的对立,导致人的精神贫困化。西方强调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的理性意义,并将自身标榜为追求理性的“文明标准”。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西方的理性精神越来越局限于工具理性,即追求效率和利润最大化,这种片面强调工具理性的做法,导致资本的地位逐渐凌驾于人之上。[12]最终,被资本主义价值观所捆绑的劳动者逐渐成为赫伯特?马尔库塞笔下的“单向度的人”,沉迷于逐利、消费和享乐,失去了对更高精神追求的渴望和动力。[13]这种单向度的生活方式导致的利己主义泛滥、信仰缺失、认同割裂等危机在20世纪后期的西方社会愈发彰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回避的痛点。
  有关现代化历史观的
[1][2][3][4][5][6][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