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从解构到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及世界意蕴/朱翊民 吴 萱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朱翊民 吴 萱
日期:2025-07-24 09:10:04
患不均”“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及“均,谓各得其分”等思想,均强调财富的平等与均衡。制度方面,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基础上,以改革为动力,更好地发挥市场与政府双重作用,确保经济制度服务于人民福祉。实践方面,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多层次分配体系,力求公平与效率并重。这一系列举措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并逐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效克服了西方价值观下资本与劳动对立带来的贫富分化之弊。
其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繁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0],要“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1]。在此价值观的引导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前者驱动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后者构筑社会道德根基。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广泛覆盖,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高品质文化产品层出不穷,极大丰富了民众精神世界,不仅提升了国民综合素养,还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效规避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物质与精神失衡的陷阱,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归。
在历史观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22]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具体的历史实践,摒弃了主张中心与边缘对立的西方一元历史观,倡导多元复线的历史发展理念,强调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现代化模板,指出世界现代化路径存在多样性,各国应基于自身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探索独特的现代化之路。
历史上,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是对英美等国的现代化模式的模仿与尝试,但“拿来主义”并未带来持久成功,反而在历史实践中遭遇挫折。中国共产党吸取前人的经验,在革命时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在改革开放时期创造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一国两制”理论,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进入新时代,中国进一步强化了独立自主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23]这种叠加发展的模式能够更有效地释放后发优势,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了只有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才能行稳致远,展示了非西方国家自主探索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现代化路径的新选择。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24]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超越了西方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认知框架,指出二者并非孤立存在、相互排斥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一方面,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传统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形塑了中国人民的社会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互助;它更深化了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倡导仁爱、忠诚、礼仪等美德。这些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指引着中国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