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从解构到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及世界意蕴/朱翊民 吴 萱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朱翊民 吴 萱
日期:2025-07-24 09:10:04
的行为,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基石。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现代力量。党和政府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和而不同”的智慧被运用于国际交往,“民为邦本”的思想体现在民生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与价值。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更加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自觉克服西方文明观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立关系,实现二者的和谐共生。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世界关怀,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5],将中国文明观置于更加包容的文明视野。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正是对“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诠释与创新发展。倡议强调文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肯定每一种文明的独特价值,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智慧,即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同时,尊重并保留各文明之间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有力批驳了西方文明优越论的主张以及将文明简单划分为落后与先进的二元对立叙事,使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自信与开放姿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倡导人类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6]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坚定奉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将自然环境视为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伙伴,并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滋养、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让人类与自然在共生中繁荣、在共融中进步。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生态观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对立的困境,强调人与自然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和谐统一的生命共同体。
在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指导下,中国摒弃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消极发展模式,倡导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力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社会的长远平衡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加大对绿色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鼓励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链,推动传统行业绿色化改造。在风气建设方面,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绿色发展新风尚。在制度改革方面,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这些举措有力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展现了中国对绿色未来的坚定承诺与行动。在国际舞台上,一方面,中国引领气候融资、清洁能源转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际前沿议程,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国切实履行减排承诺,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机制建设,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四、建构之后: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在解构西方现代化的话语与思想底蕴后,秉持辩证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