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从解构到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及世界意蕴/朱翊民 吴 萱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朱翊民 吴 萱
日期:2025-07-24 09:10:04
探讨,核心聚焦于现代化进程是遵循一元发展轨迹还是多元演进路径。西方中心主义作为西方国家对这一问题的主流回应,带有强烈的中心与边缘对立色彩。历史上,西方不断确立、巩固自身发展模式,并日益实现世界性的统治地位,进而垄断了现代化的解释权,将现代化与西方化画上等号。随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加速推进,安东尼?吉登斯、什穆埃尔?N.艾森斯塔特、特奥多尼奥?多斯桑托斯等学者提出“第三条道路”“多元现代性”“依附理论”等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借鉴成熟现代化国家经验与技术的基础上迅速走上独特的现代化道路。[14]然而,这些看似强烈“自反性”的理论批判,实则依然将后发国家视为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模仿者与追随者。在诸多现代化理论中,西方现代化依然被视为叙事标杆,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在当代国际社会甚至成为部分西方国家对外强行推行本国政治体制和价值观以及党同伐异的霸权工具。
在西方文明观中,文明的内在进程被塑造为传统与现代的割裂,不同文明的差异常被片面地解释为先进与落后的区别。近代的工业革命不仅为西方国家带来了物质上的繁荣,还使他们掌握了定义“现代性”概念的主导权,并构筑了“传统—现代”“落后—先进”的二元对立叙事框架。首先,“现代化就意味着传统社会的解体”[15]。美国学者西里尔?布莱克的思想机械地将现代化与传统进行切割,这种针对一国文明“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叙事反映了西方文明观的线性理解,它忽视了一国的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发展特性和积极因素,遮蔽了传统与现代之间可能存在的辩证互动关系。[16]其次,在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早期叙事框架内,西方国家普遍强调西方文明的先进性,非西方文明往往被贬低为落后、原始或需要改造的对象,且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强势文明对弱势文明的话语垄断及污名化现象愈演愈烈,并逐渐被施加到特定的文化或宗教群体上。[17]奥古斯特?孔德宣称人类的精华应限于欧洲诸民族,弗朗西斯?福山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最终的政府形式。[18]这些观念无一不带有强烈的文明优越论色彩,强化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排斥与冲突,破坏了世界文明秩序,也造成了世界文明生态的失衡,凸显了西方文明观中“落后”与“先进”二元对立的本质。
在被资本逻辑深刻影响的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被塑造为一种基于支配与征服的对立体系。这一观念将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割裂开来,赋予人类以自然界的征服者和改造者的身份,强调人类作为自然主宰的角色,拥有对自然资源无限制的开采和利用权,忽视了自然界本身所蕴含的内在的生态意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资本的逐利本性被持续放大,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采与利用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现代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往往无法有效弥补对自然界造成的不可逆转的伤害,生态环境保护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生态危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而蔓延至全球。在国际层面,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把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并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同时,在全球生态治理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