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从解构到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及世界意蕴/朱翊民 吴 萱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朱翊民 吴 萱
日期:2025-07-24 09:10:04
化之前对现代化的中国实践存在四个认知误区。一是“信心赤字说”。持此类观点的学者如白莲娜、沈大伟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处在实践程度不足且未完成、难延续的状态。[3]二是“西学中用说”。此类观点将中国的现代化独特道路视作对西方模式的“追赶”,如爱德华?斯坦菲尔德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虽与西方现代化模式存在异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拥有独特优势,而仍处在追赶西方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4]三是“推广乏力说”。迪帕克?拉尔、拉梅什?塔库尔等人是此类观念的代表学者,他们把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亚洲现代化理论中加以审视,或认为东亚区域普遍的“强政府”模式是中国的现代化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或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存在裙带、家族关系等异于西方世界的要素,并认为中国模式难以适用于其他国家。[5]四是“中国威胁说”。该言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一方面,西方媒体往往试图对中国式现代化采取污名化策略,渲染中国发展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纽约时报》曾指出2010年以前的中国发展“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了环境保护和长期发展”。[6]另一方面,许多西方学者声称“北京共识”已经超越“华盛顿共识”,中国成为“自共产主义终结以来自由资本主义最大的潜在意识形态竞争对手”,进而塑造对立的身份认同与话语叙事,为西方国家采取强硬的对华政策寻找理论支持。[7]
综上所述,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关注到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并从不同角度尝试对其进行剖析。然而,这些观点存在重大理解误差,主要体现在下述三个维度。首先,以静态理念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步,违背辩证发展观的进步诉求。一方面,理论静态性。西方学者在理解中国实践时习惯性地以西方理论作为参照根据,错误地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理论的张力归因为“实践异化”而非“理论偏颇”,导致“认识决定实践”的认识论谬误。另一方面,过程静态性。在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时,西方学者往往截取其中的部分时间切片进行批判,忽视了历时性、过程性的辩证分析。其次,对中国式现代化持价值偏见,背离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蕴。西方学者往往在看待中国式现代化时抱有先验的意识形态偏见,从而武断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持否定态度,未能以务实的唯物史观客观看待中国的发展。再次,用碎片思维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缺失系统观念。西方学者用现代化的某一构成要素管窥中国式现代化,缺乏以普遍联系、全面系统的思路透析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及制度优势,更忽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度、系统性成果。
综合以观之,西方的现代化模式生成了一套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叙事体系,在静态观念、价值偏见与碎片思维的束缚下无法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合理阐述。随着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亟须增强话语势能,在自我“正名”的基础上实现更广阔的扩散意义。因此,如何解构西方现代化内蕴的理论与实践困境,并进一步建构更加系统、综合、连贯的现代化叙事,为世界各国提供镜鉴,是中国式现代化承担的任务。
二、解构: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与现实困境
西方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一条充满扩张欲望和霸权色彩的现代化道路,在当下面临多重困境。对其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