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5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5年第3期

城乡公共治理的悖反实践与共识机制——基于扁平化治理与半正式治理的现实考察/贾晓港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贾晓港 日期:2025-09-12 10:05:35
  【摘  要】对城乡公共治理进行理论认识并找寻其实践机制,既是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使命。作为对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公共事务进行科学管理和合作治理的过程,城乡公共治理以扁平化治理和半正式治理为典型形式,两者在组织管理、自治空间和结构体系三个方面具有悖反性特征。实践虽有不同,城乡公共治理却遵循相似的共识机制,其中技术化治理、协同性治理和适应型治理都以负责任的治理为根本价值,以此确保了治理实践兼备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二元特征。明晰城乡公共治理的理论所指、悖反形态和潜在共识,不仅有利于厘清相关概念间的范畴关系,还有助于形成对社区治理和乡村治理的统合性认识,进而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知识参考。
  【关 键 词】城乡公共治理;扁平化治理;半正式治理;社区治理;乡村治理
  【作者简介】贾晓港(1997— ),男,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层社会治理。
  【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党建引领县乡村‘三级联动’治理的实现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X20240630);2024年度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防控研究”(项目编号:2024RW19)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5)03-0129-06
 
  一、引言
  自1997年公共管理成为管理学门类的一级学科以来,其对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这5个学科门类不同的二级学科进行了专业整合,并于2012年增加公共政策这一学科。2023年,在以上6个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应急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数字公共治理、城乡公共治理和全球治理5个专业,共计11个二级学科。[1]其中的城乡公共治理不仅存在于学科分类中,用于指导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其还作为一种治理实践,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和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有序建构。但当前有以下三个问题比较模糊。其一,城乡公共治理究竟是什么?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没有对此下精准的定义。其二,城乡公共治理的实践形式到底何以表现?这对从事中国农村研究和城市社区研究的学者来说也是一个未解之谜。其三,城市和乡村的公共治理存在一般性或相应的共识机制吗?这些共识机制在何种意义上得到呈现还是一个未知数。对于这些不太清晰的问题,亟须从理论层面做初步探索。
  相比之下,学界对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和公共政策等同样作为学科专业的公共管理领域的概念,有着较为清晰且明确的理论界定,进而为学科专业深入发展提供了支撑。为此,受其他具有“血缘”关系的学科发展经验所启迪,笔者认为应重视对城乡公共治理这一学科专业中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阐释,尤其需要对基础性概念进行重点分析,以期为理论大厦奠定坚实的概念之基。对作为一个学科概念和实践形式的城乡公共治理进行探讨,是框定学科研究限域、凸显学科研究内容、挖掘学科研究特色和明确学科研究贡献的根本前提。进言之,作为一个二级学科专业,城乡公共治理想要深入发展,就应明确其概念指涉。否则,发展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科研究也将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