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3期
城乡公共治理的悖反实践与共识机制——基于扁平化治理与半正式治理的现实考察/贾晓港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贾晓港
日期:2025-09-12 10:05:35
式。如城市社区的扁平化治理通过减少组织层级、给予自治空间和调整结构体系来试图适应新的社区治理形势、破解旧的社区治理难题,为更好地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提供示范。同样,乡村社会的半正式治理基于农村社区“流出性衰败”[25]的社会事实,以增加管理层级为村庄供给外源性领导力、以行政吸纳自治作为保护进城农民“进可攻、退可守”的社会体制、以精准到户式的结构安排为建立清晰的信息收集机制奠定基础,此三者都体现出基层政府与组织的适应型治理倾向。
综上所述,不管是技术化的、协同性的还是适应型的城乡治理模式,都应以负责任的公共治理为准绳,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也唯有以责任作为服务导向,才能真正支撑起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城乡公共治理实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责任作为驱动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基础性要素,是基层政府与组织需要铭记的行政价值。
五、结语
城乡公共治理作为一个新兴名词,既是公共管理学科门类下的二级学科专业,也是基层治理中将城市社区治理与乡村社会治理统合起来的一种创新型治理模式,其主要指向对城市社区和乡村社会进行的科学管理和合作治理。研究发现,在城乡治理实践中,存在扁平化治理和半正式治理两种具有悖反性的机制创设,前者试图通过减少管理层级提升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社会需求的回应性,后者力图通过增加管理层级实现国家基础性权力建构和乡村整合的目标。相向而行的治理机制创新虽然是城乡公共治理的基本特征,但两者也存在一些共识以服务于基层治理并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如技术化治理确保治理有效、协同性治理保障多元参与、适应型治理彰显灵活机动的组织特征。如果说技术化治理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特色、多中心治理是复杂社会系统的协同要求、适应型治理是不确定性社会的常态,那么面向国家与社会开展负责任的治理则是推动以上三者健康运转的必要之举,否则各种形式的治理便会偏离预定的航道,驶向无序、失控的公海。
参考文献:
[1]黄欣卓,李大宇.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回顾与展望:《公共管理学报》创刊2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公共管理学报,2024,21(2):166-169,176.
[2]陈振明,张成福,周志忍.公共管理理论创新三题[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3(2):1-5,12.
[3]韩志明.基层治理悬浮与下移的张力及其辩证分析[J].人民论坛,2021(24):54-57.
[4]梁丽芝,王丽菁.扁平化治理塑造社区治理共同体何以有效?:基于元治理理论的分析[J].岳麓公共治理,2024,3(2):57-65.
[5]金江峰,吴春来.新时期乡村治理的“半正式行政”:生成逻辑与实践机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6(2):68-76.
[6]于鹏君.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网络话语权治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7]张开云,叶浣儿,徐玉霞.多元联动治理:逻辑、困境及其消解[J].中国行政管理,2017(6):24-29.
[8]向德平.社区组织行政化: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J].学海,2006(3):24-30.
[9]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2(2):2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