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5年第3期

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溯源、多维观照与路径探索/杨文圣 王嘉南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杨文圣 王嘉南 日期:2025-07-07 08:30:30
性要求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共同富裕具有过程属性,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持续发展和深化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共同富裕具有样态属性,共同富裕社会样态的最终形成有赖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赋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共同富裕的战略地位也逐渐显现。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本质要求中的“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几个方面实际上遵循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基本框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建设维度的全新表达,不仅充分展现了人民主体地位,也使社会建设的重点和目标更加集中明确。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7]480,从内涵上界定了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3],并认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256,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更是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之一,可见在五个方面本质要求中,共同富裕作为目标性的构成地位愈加凸显。
  (二)超越向度:对近代中国被动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双重超越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对中国近代被动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和对西方现代化的价值性超越。一方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近代被动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的现代化在近代就已开启,是一种外源式现代化,又称“外诱变迁”的被动回应式现代化。这一外源性具体表现为面对殖民侵略,“中国开始一次次具有被动防御性的回应”[8]。在内外双重压迫下,加之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现代化探索纷纷无疾而终,西方列强的“破坏性使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近代中国的阶级对立,民族无法独立,人民极度贫困,共同富裕更是奢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追求共同富裕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和历史前提,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础上,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才日渐被提上日程,共同富裕也逐渐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主题。从探索国家出路的近代被动式现代化到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性的跨越。另一方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的价值性超越。现代化率先发端于欧美等西方国家,在西方霸权主义的影响下,“现代化=西方化”的“定理”长期误导着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恩格斯对“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9]的观点持反对态度。中国也是在西方现代化的影响下开始现代化进程的,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有着与西方现代化截然不同的价值追求,真实的、可及的共同富裕成为这一价值追求差异的核心和根本。西方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同时完成了资本对劳动的控制。资本至上的底层逻辑使得资本成为西方现代化的根本驱动力,并造成实质性的特权。两极分化、人的异化也是资本逻辑的必然运行结果。西方的现代化甚至使部分西方国家陷入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处境,这正是对资本追逐的反噬。中国式现代化
[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