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3期
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溯源、多维观照与路径探索/杨文圣 王嘉南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杨文圣 王嘉南
日期:2025-07-07 08:30:30
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继承与弘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到的:“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6]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促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释和实践发展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对于促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革命反抗压迫实现民族独立、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以政策制度解决人民生活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提升社会发展效率迈向现代化,以及新时代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前提条件。土地问题是当时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中心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广大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进程中,在根据地和解放区通过土地革命实现农民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追求工业化是实现工农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径,中国共产党通过工业化竭力满足工人和农民的生活需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市场化改革与社会资本的涌入使得“先富群体”出现,而社会主义本质的厘清为“带动后富”提供根本规范,中国共产党不断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在提升效率中维护公平,着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精准扶贫方略的稳步实施、助力农村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立与推广、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等,标志着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到了扎实推进阶段。
总之,共同富裕的基础在于“富裕”,关键在于“共同”。共同富裕问题不仅表现为分配问题,从根本上说更是生产力问题,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根本性、决定性作用。因此,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和根本动力,在此基础上,以所有制改革为抓手,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将从源头上为消除两极分化提供制度保障。新发展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理论主题是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内容是生产力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制度保证是从生产关系方面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价值关怀是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促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观照
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并不只是一个单维度的理论要求和实践主体,从关系向度、超越向度、借鉴向度以及世界向度四个向度对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剖析和解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使然和实践前提。
(一)关系向度: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厘定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性要求和规范性要求的统一。要求本身包含两层意蕴:一是作为过程和行为的生成性要求,二是作为结果和目的的规范性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其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等属于生成性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等属于规范性要求,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性要求和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