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5年第3期
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溯源、多维观照与路径探索/杨文圣 王嘉南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杨文圣 王嘉南
日期:2025-07-07 08:30:30
历史大潮中,从理论层面对共同富裕何以成为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进行积极回应,对于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扎实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一、促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溯源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现代化理论探索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实表达,在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实践中发展完善,在新发展阶段有了更加清晰的导向与脉络。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促进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理论探索
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实际上也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787。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讨论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主要从批判与建构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从反面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导致社会两极分化,明确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1]288,那么“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1]289;另一方面,从正面探讨了未来如何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最终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他们敏锐地发现当时社会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从生产角度看,资本家为榨取更多剩余价值,加紧对工人的剥削,随着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于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的生活每况愈下,贫富差距愈加悬殊,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运行的必然后果。从分配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私有制为基础、以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这决定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极不公平。由此,资本财富积累和工人贫困积累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一旦矛盾达到临界点,资本主义现代化就面临终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1]299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建设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时代表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时代表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相互契合。孔子在讨论如何进行社会治理时,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2],社会治理要顺应人民的希望,因此“富之”“教之”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社会治理之道,更是对“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3]路径的朴素表达。从“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4]到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5],这些都彰显了对财富分配的思考和对共同富裕价值理念的追求。无论是“富之”“教之”还是“贫富均等”,最终都汇聚成为“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这是共同富裕价值追求和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中国式表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之一,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发展,又体现了中国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