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6月下期

“无直接利益冲突”不同阶段的群体心理及其纾解策略/龚志宏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龚志宏 日期:2020-07-20 10:12:12
uo;多数人”的意见。三是受到了群体感染的影响。在人群密集的场合,个体往往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更容易受到肢体、语言、情绪、现场气氛等因素的感染,更容易为同情、互助、声援、责任、正义等情感所驱使,也更容易产生随大溜的从众心理。正是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很多人在潜意识里认为“多数人”的意见就是正确的意见,“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别人喊叫,我也跟着喊叫”“别人冲上去,我也跟着冲上去”,成为很多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化时群体心理的真实写照。很多人就是这样糊里糊涂、不明不白地加入到“无直接利益冲突”中去,从一名无所事事的旁观者转变为一名身体力行的参与者。
  第三,刻板印象心理。刻板印象心理是指某些社会成员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习惯于对特定阶层持固定、笼统、概念化、符号化的看法。例如,弱势群体的一些成员就习惯于把他们对个别官员、富人的不满、印象和看法任意放大,进一步发展成为对整个干部群体和富人群体的不满、印象和看法,进而形成“为官必贪”“为富不仁”“无商不奸”等刻板印象,以及在弱势群体中广为流传并具有高度认同的“官官必然相护”“官商相互勾结”“强必凌弱”“富必欺贫”“后台”“潜规则”等简单化的思维定式。在这种简单思维定式和刻板印象心理的影响下,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和冲突,且一方当事人是官员或富豪等强势群体,另一方当事人是艰难谋生、无权无势的弱势群体,围观者往往倾向于把事件演绎解读为强势群体恃强凌弱的恶劣行为,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弱者表示同情和支持,毫不客气地对强者表示声讨和谴责,进而参与到“无直接利益冲突”中去。
  第四,“搭便车”心态。群体性事件爆发后,一部分人一开始就是一群看热闹的围观者,他们压根就没有打算参与由此引发的“无直接利益冲突”。但随着事态的发展,当他们经过计算与推测,发现参与冲突能够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好处和利益,比如参与冲突活动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某些类似的问题,可以节省他们自己通过诉讼、调解、信访等途径维权的时间、经济成本时,他们就会改变初衷,半自愿半裹挟地加入参与者行列,由旁观者转变为带有“搭便车”性质的参与者。当然,同样是出于“搭便车”心理,这部分人往往对于出谋划策、参与谈判、冲锋陷阵显得热情不高,在关键时刻可能会以上厕所、家里有事、身体不适等理由来“开小差”。因为在他们看来,出谋划策、参与谈判、冲锋陷阵肯定要与承担责任挂钩,但由此取得的收益不属于他一个人,甚至会抵销或减少参与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和利益。因此,这部分人属于“无直接利益冲突”中不坚定的参与者,与骨干力量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无直接利益冲突”发展阶段,做好参与者群体心理纾解工作的关键和重点,是阻止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化,从而尽可能地把冲突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疏导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有关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以平易近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旁观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最大努力劝导旁观者不围观、不参与、不介入群体性事件,尽快离开事发现场。在对旁观者进行劝导时,切忌态度粗暴、措施野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