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6月下期

“无直接利益冲突”不同阶段的群体心理及其纾解策略/龚志宏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龚志宏 日期:2020-07-20 10:12:12
接利益冲突”的发生发展有这样一个普遍规律:引发“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偶发事件发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议论和交流,旁观者中一部分人在满足了自己的好奇本能后,觉得再围观下去没什么意思,或者因为自己有事,会选择自行离开,不再参与此事;另一部分人则会触景生情,在现场气氛的感染下,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交流中,在估算了参与成本与收益后,逐渐产生了借机发泄自己长期郁积的不满情绪的想法,他本人也从一名旁观者转变为一名参与者,开始投入这场本来与他毫无关系的冲突中去。因此,“无直接利益冲突”发生阶段的群体心理具有特定含义,它是指引发“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偶发事件发生初期,一部分旁观者在经过思想斗争后改变态度,向参与者转化时的群体心理。在这一时期,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群体心理在发挥作用。
  第一,借机发泄心理。这一群体心理是催生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的关键因素,其产生是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一部分人具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感和同情弱者的恻隐之心,这一点我们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要轻易否定。二是他们不但心中存在着对社会现状不满的负面情绪,而且已经对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处境基本上不抱什么希望了,在这种近乎绝望的心态下,他们早就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一种通过“闹”的方式来借机泄愤的模糊想法,只不过没有合适的机会而已。三是他们往往不由自主地把眼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往自己身上联系,或者回忆起自己曾经在过去遭遇过眼前正在发生的不公平待遇,或者推测到自己会在今后遭遇眼前正在发生的不公平待遇。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会把自己归入弱者阵营,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冲突中弱者一方,试图在表达对弱者同情和支持的同时宣泄自己的不满心理。四是在冲突双方强弱分明的场合下,作为弱势群体的一员,其被唤醒的往往不是诸如理性、平和的正情绪,而多为诸如怨恨、愤怒的负情绪。在人群密集、情绪悲壮的氛围中,这种负情绪很容易传染给更多的人,从而使相当多的旁观者在同病相怜的心理作用下,或主动或被动,或自觉或被裹挟性地转变为参与者。正如有学者所分析的那样,情绪感染具有催化和发酵作用,“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具有传染性,其程度之强,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自己利益”[3]。
  第二,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的暗示、影响、感染、引导或施压、裹挟下,在感觉、知觉、判断和行为上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观点,使之与群体趋同的心态和现象。从众心理根源于个体自主人格的消失,而之所以会如此,一是因为个体有融入群体的强烈心理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个体非常担心自己不能融入群体,因为那样就意味着个体被群体孤立,或者个体被群体看作异端。这种情况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恐惧、悲哀的事情,很多人在这一点上都不能免俗。“人们在感受到群体压力的情况下,倾向改变自己原有的与群体保持距离的态度,因顾及自身安全因素而转而参加群体行动。”[4]二是因为个体对自己的判断能力缺乏充分的自信。一般情况下,个体对自己的判断能力还是很有自信的,但一旦遇到一些自己不大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个体的自信心就会严重受挫,他们往往宁愿采取随大溜的做法,放弃自己的判断,让自己的判断服从&l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