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6月下期

“无直接利益冲突”不同阶段的群体心理及其纾解策略/龚志宏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龚志宏 日期:2020-07-20 10:12:12
极情绪郁积发酵 
  同群体性事件一样,“无直接利益冲突”往往以偶发事件为冲突起因,但在冲突爆发以前,均有一个漫长的酝酿、发展、激化的发展过程,即情绪郁积、发酵的过程。因此这里所说的酝酿阶段的群体心理,并不是指引发“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偶发事件发生前的、直接当事人的群体心理,而是指在“无直接利益冲突”发生前的一个时期里,生活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普通民众的群体心理,进一步说,是指因社会问题的发展、社会矛盾的累积而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各种消极的、负面的情绪和压力。
  第一,相对剥夺心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全国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全面提高。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悬殊、阶层固化发展焦虑加重等问题的日益凸显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人们不但习惯于进行纵向比较,更喜欢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横向比较,处于社会较低阶层的弱势群体就难免产生这样一些心理:与富裕阶层相比,他们是失败的,他们的利益被富裕群体剥夺了,他们付出很多但得到极少,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并将日益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等。这就是所谓的“相对剥夺心理”。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但相对于强势群体迅速积累起的经济、政治、社会财富,他们刚刚产生的满足感、宽慰感立刻荡然无存,而不满感、不公平感则油然而生。这种“相对剥夺心理”如果不被重视、不被疏导而任其发展,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就会进一步衍生诸如郁闷、无助、挫折、失望、绝望、愤懑等消极心理,而且这些消极心理越郁积发酵,他们的“相对剥夺心理”就越严重,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日益严重的“相对剥夺心理”及其衍生的其他消极心理,是“无直接利益冲突”酝酿、发展、激化的“导火索”,一旦遇到哪怕很小的火星,就极易引发以情绪宣泄为主要目的、吸引众多围观者参与其中的“无直接利益冲突”。这一点应引起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高度重视,也应该成为我们研究“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对基层政府的不信任心理。调查数据显示,“无直接利益冲突”大多发生在群众与基层政府部门之间,其根源就在于民众对基层政府公权力异化的不满。[2]公权力是国家的主要象征,是用来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公权力异化即权力的滥用和腐败,主要表现为公权力私用,公权力家族化、部门化或小集团化,以及公权力缺位或越位。在反对公权力异化问题上,党和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是高度一致的,党和政府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但问题在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和社会生活深刻变革,人们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期盼,对遏制公权力异化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但诱发公权力异化的主客观因素十分复杂,遏制公权力异化现象蔓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公权力异化现象在短期内还是难以根治的。部分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仍然存在着不作为、乱作为、与民争利、官商勾结、野蛮拆迁、弄虚作假等透支政府公信力的行为。长此以往,部分民众尤其是处于社会较低阶层的弱势群体就会对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产生不信任甚至怀疑、质疑心理。在这种心理影响下,部分民众在遇到矛盾和问题时,往往不想、不愿、不习惯、不甘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