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19年4月下期
中国家长式领导模式演化分析/王少杰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少杰
日期:2019-04-12 16:20:05
这个阶段的家长式领导集中体现为专制、独裁式管理,其核心就是学术界特别强调的家长式领导的“威权领导”。威权领导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一种领导风格,它在中国社会是普遍存在的,它能反映出中国社会两个鲜明的特点:上下级之间的“尊卑”关系,高权力距离的特征。企业的管理者特别强调自己绝对的领导权,尤其是老板,把绝对的领导权视为自己的生命。这源于“家长制”意味着一种社会秩序,在此秩序下,家长有权决定个体的权利、义务以及与整个社会的关系。这种管理最典型的形式存在于古代的地主与长工、佃农的关系和行会的掌柜与学徒的关系中,体现为地主对长工、佃户的管理、照顾,以及掌柜对学徒的管理、照顾。在这种关系下,通过合约构建双方共同进步的基础,由此奠定原始的家长式领导存在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形成的基础是农耕经济主导下的社会运行秩序,以及农耕经济时代缓慢的信息传输状况。只有在这种约束条件下,这种领导模式才能做出高效、集中的决策并得到高效的执行。受双方构建的合约制约,这种领导模式具有极高的决策效率和执行效率。员工委身于老板,整个组织形成以老板为绝对核心的运营体,员工对企业老板而言,具有一定程度的“类人身依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员工生存需要的选择,另一方面源于对老板的私人情感的选择,即在老板与员工之间存在一种情感交换状态。情感交换因素在家长式领导得以存在的因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情感因素在企业中营造出一个“类家庭”的组织温情,而这种“类家庭”的温情往往可以弥补家庭温情的某些缺失,从而把员工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情况有学者称之为“情感的内卷化”。[1]这种超强的“情感内卷化”成为家长式领导的突出特征,特别是原始的家长式领导尤为如此。单纯就经济因素而言,在其他领导方式下,员工可能获取的更多。
在原始的家长式领导下,员工跟随老板在江湖上打拼,一旦事业有成,他们除了得到经济上的满足,在精神上得到的满足感更为强烈,比如事业上的成就感——跟着老板打天下,成就了老板,也成就了自己。这里的交换动机既包含道德成分,也包含经济利益。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对自身价值实现的追求占有重要的位置,文化的特殊作用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由此,在金钱的满足感和事业的成就感的驱使下,员工愿意在严格的尊尊原则和亲亲原则的人际关系下跟随老板,接受这种家长式领导,由此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但这种领导体系在开放的现代社会里,只能在企业处于初创阶段或企业规模小的时候存在,一旦企业壮大,这个阶段的家长式领导体系很难照顾到企业的整个人力资源体系,因为在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现代社会,这种管理无助于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这种绝对的家长式领导可以造就小圈子范围内的团结,但无法造就大范围内的团结,在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时,这种领导模式往往成为企业成长的桎梏。[2]比如,被人们诟病的家族企业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阶段的这种领导方式造成的后果。
(二)古典的家长式领导
古典的家长式领导集中体现为以“民主集中管理”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将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规范或行为法则迁移到其他群体或组织生活中。这种迁移作用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