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文化领导力的意蕴内涵、作用机理与提升路径/何丽君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何丽君
日期:2025-08-04 09:29:10
【摘 要】文化领导力是领导者为组织成员提供理念牵引和价值支撑的能力,价值凝聚能力与价值传播能力构筑起相互作用、紧密关联的文化领导力有机体。文化领导力发挥作用的过程是组织价值观学习从本能到自觉、由浅层及深层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历经顺从—认同—内化—固化的发展阶段。文化领导力的提升可从凝练价值核心要素、把握价值引领契机、完善价值传播方式、优化价值传播技术、建立健全价值引领保障体系等视角切入,形成系统性方案。 【关 键 词】领导者;文化领导力;组织价值观;价值引领;价值传播
【作者简介】何丽君(1977— ),女,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领导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县委书记‘潜绩’显性化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BDJ100)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5)04-0030-06
在国家治理中,培育和践行共同的价值观是提高组织成员素质、保障组织良好运转、增强组织内在凝聚力的重要途径。文化领导力是衡量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
一、文化领导力的意蕴内涵
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灵魂与血脉,发挥着导向与教化、批判与纠偏、规范与激励等作用,以间接、隐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组织成员的思想与行为。组织价值观体现了一个组织的价值取向和评判尺度,积极健康、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价值观是组织必不可少的黏合剂。
(一)文化领导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从历史上来看,重视文化领导是中国式治理的优良传统与独特优势。就现实而言,文化领导是多元文化背景下领导者履职尽责的必备素养与基本能力。
一方面,文化领导是中国式治理的优良传统与独特优势。“为政之道,第一要德感诚孚,第二要令行禁止。”[2]“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3]“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4]古代哲人将民众的道德教化置于国家治理的首要地位,正所谓“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5]。自隋唐以来,儒家学说体系通过科举制度得以不断传承与强化,“儒学也就由儒生规划国家政治、范围社会秩序的蓝本,转变为儒生进身仕途、加官晋爵的通行证”[6]。“学而优则仕”落实于国家政治制度,儒家学说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信仰,“仁义礼智信”从文化层面引领民众的精神与思想,管控民众的言语与行为,进而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完善“大一统”的政治秩序和维持社会长治久安。从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发展历程来看,具备先进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对推动社会变革起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譬如,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共产主义小组、社会主义青年团等进步团体,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创办上海大学、平民女校、外国语学社、宣传员养成所、工人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通过价值观引领培育了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与组织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