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5年第3期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使命向度/赵昌旭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赵昌旭 日期:2025-07-22 08:37:52
不仅要实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4]595,同时,也要在开放的时代环境中“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6]316,在中外互动交流中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新时代文化开放观。
  三、中国共产党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实践方略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文化建设置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中国共产党首次正式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目标任务。[10]为此,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使命向度为指向,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人民至上、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取得可感可触、可视可及的发展成就。
  (一)践行人民至上,彰显文化发展的人民属性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时代的贡献者,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在人民的手中书写,崇高伟大的时代精神由人民躬身创造,人民性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精神图谱的鲜明底色。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要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开展人民性文化实践,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人民属性。
  一方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提供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产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激励性功能。“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4]289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事业须更加注重社会效益、更加聚焦人民期盼,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上迈出坚实步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5]14,党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15]36。因此,在领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要充分把握新时代条件下文化发展的现实性要求,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人民性趋向,坚守人民立场,建设彰显人民情怀、深受人民喜爱的社会主义文化。
  另一方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坚持做到顺应时代要求、倾听人民心声,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鲜活实践中汲取宝贵营养。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来自血与火的斗争实践,来自牺牲与奉献的伟大历程,来自党与人民的心心相融。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4]291,他们是社会历史长河中跃动着的鲜活个体,拥有着创造历史、改变时代的伟大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放手发动人民,及时提炼总结生发于人民群众生动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在文化建设实践
[1][2][3][4][5][6][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