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5年第3期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使命向度/赵昌旭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赵昌旭 日期:2025-07-22 08:37:52
域的重要影响因子,也是关乎民族复兴进展顺利的重要变量。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要着重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承担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二、中国共产党秉承文化使命的基本特征
  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可知,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文化逐渐改变了衰败迹象,中国人民的精神渐次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文明也呈现出清晰可见的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文化建设使命的进程展现出鲜明的内在特征,即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规律性认识,在历史与现实的映照中坚守传承性品格,在民族与世界互联中展现出开放性气度。
  (一)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规律性认识
  探寻规律、把握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要求。为此,在领导文化建设中,如何传承并创新中华文化、引领中华文化走向现代化道路等,便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建设规律性思考的重要内容。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同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规律性认识。
  理论是革命的先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7];实践是理论生成的唯一来源,是理论深化发展的动力。诚然,任何实践性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科学理论的先导性功能的发挥,而理论的科学与否又需要通过实践予以检验。对于文化建设这种本属于意识形态、思想领域的实践活动而言,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显得更为关键,并关乎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文化发展的百余年历程,内蕴着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过程,是党的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互动的过程。回溯这一历史进程可知,中国共产党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便开始思考中华文化的发展问题,明确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即“应该是‘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即是说,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决不应该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8]1058,引领着中华传统文化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探索合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前进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真正意义上开启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为实现“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的目标[9],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文化领域的繁荣发展,以“双百”方针为指导,使思想文化、学术研究、文艺创作等领域呈现出崭新气象。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探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打开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新局面,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被愈发置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位置。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事业,从提出文化自信到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再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一系列创造性的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实践不断变革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大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新局面。更重要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往开来中深化了对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明确提出了“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
[1][2][3][4][5][6][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