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5年第3期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使命向度/赵昌旭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赵昌旭 日期:2025-07-22 08:37:52
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可以从中看到以下内容。其一,从文化本质层面看,唯物史观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是确证和实现人的个性的人化过程,是对人的本质的复归。从人类的起源来看,劳动创造了人,人又通过劳动彰显出区别于动物的类属性,实现对财富和文化的创造与生产,逐步走向自由状态;而创造财富与生产文化的过程必然统一于劳动实践之中,是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改造,是人按照社会性要求实现劳动社会化、人类的劳动本质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其二,从文化发展规律层面看,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且以社会意识的形式对社会发展发挥着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并明确了“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1]598。特别是在提到“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612时,进一步阐明了文化发展的独立性特征,这为共产党人坚定领导文化建设事业、肩负文化使命提供了前景展望。同时,思想文化建设对社会发展的能动性功能必然要求致力于社会全面发展的共产党人积极投身于文化建设这一伟大事业。其三,从文化发展的价值来看,文化的进步发展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然前提,也是迈向人的自由解放的关键条件。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实现人的解放、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思想的解放、精神的充盈、境界的提升,而这必然要求文化的全面进步。正像恩格斯在论证人的自由状态时所提及的,“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2],都是在物质生产发展基础上对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
  (二)中华文明的变迁史强烈激发着中国共产党肩负文化使命的历史主动
  作为存续数千年之久且未曾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有着源远流长的文明血脉、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气势恢宏的文明气象,是当今中国实现文明再造新生、走向复兴、问鼎世界文明之巅的底气。然而,近代中华文明在与工业文明的对抗中败下阵来,这在警醒国民的同时,也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勇担文明复兴的重任,积极面向世界现代性文明,在文明交流、交融中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明“既是一定时期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及规范人类行为的各种制度的总和,又是一定时期人类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和状态”[3]5,因而文明必然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一种标准。对于中华文明的变迁发展史而言,必然关涉其文明成果的变化以及作为整体中华民族发展状态或地位的一种转变。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变迁发展必然呈现为一种一体两面的状态。一方面,从长线条的文明历史长河加以审视,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只是在近代与西方工业文明的交锋中败下阵来,但这丝毫不能湮灭中华文明在历史存续中的光芒。回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史,俨然是一部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史,其间不仅有技艺精湛的工艺创造、健全完善的政治体制、繁荣兴盛的市民经济,更有着独具匠心的文学艺术、博大精深的思想理念、令人叹为观止的科技成就等,生动映现出中华文明浩繁博大的文明宝库。直至近代以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中断了中华文明原有的演进步伐,在殖民侵略、文明交锋中,以农
[1][2][3][4][5][6][7][8][9][10][11]